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四望山

四望山

①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赞皇县:四望山“在县西北二十里,山高耸,登临可以望远,因名”。

②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旧定淮门外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:凤凰二年(273),杀司市中郎将陈声,“投其身于四望山之下”。《晋书·温峤传》:东晋苏峻据石头,峤“于四望矶筑垒以逼贼”。即此。《寰宇记》卷90升州上元县:四望山“其山迥回可望四方, 以为名”。

③在今安徽霍山县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霍山县:四望山“高千八丈。登其顶,宜于远眺”。

④在今江西都昌县南鄱阳湖中。《清一统志·南康府》 “三山”条:“又四都山,在县东南九十里湖中。四望空阔。旧有巡寨。”

⑤在今江西会昌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会昌县:四望山在“县南一百三十里,清秀如画。东通福建武平县界,南抵广东程乡县界,相近为雁门峡”。

⑥在今江西武宁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南昌府一》:四望山“在武宁县西五百步”。同治《南昌府志》卷2武宁县:四望山“其巅周望,四面山水、市井、烟火历历指数间,为一邑凭眺胜地。有亭曰四望亭,宋韩琦、李纲两次修建”。

⑦在今湖北南漳县南三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建中二年(781),“梁崇义发兵攻江陵,至四望,大败而归”。即此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一》:四望山“一名大府山。登其巅,可东望襄阳,西望房县,南望荆门,北望谷城,故名”。

⑧在今湖北随州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德安府》:四望山“在随州东。山最高,四望皆见”。

⑨即今湖南祁东县西北,与东安、邵阳交界处之四明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6永州:四望山“最高顶上望,往往见衡、邵、永、道四郡”,故名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祁阳县:四望山“元成宗时,盗詹一仔啸聚四望山,久不能平,寻为刘国杰所破。即此”。

⑩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镇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犍为县:四望山“在县东北百里。山高耸,可以四望”。

(11)亦名四望狭。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三十里大峡口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西汉神爵年间,西击羌,“遣骑候四望狭中,亡虏。夜引兵上至落都,召诸校司马,谓曰: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。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,兵岂得入哉”!师古曰:“山陗而夹水曰狭。四望者,狭名也。”


古山名。(1)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古林公园内。东晋苏峻之乱,温峤筑垒于此。(2)又名大府山。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南。唐建中二年(781年),梁崇义发兵攻江陵至此。(3)在今湖南省祁阳县西。山势高峻,每当天宇开霁,登其巅,可见零(陵)、祁(东)、东(安)、邵(阳)四县,故名。元成宗时詹一仔曾聚众起事山中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天地会与清军激战于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告河

    即今河北行唐县西之郜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行唐县:告河“源出杨川岭,流经县治南,又东入新乐县之沙河”。《清一统志·正定府》 作郜河。

  • 逯遐汛

    在今广东湛江市东南东海岛西部民安镇境。《清一统志·广东统部》: 东山营设把总驻此。

  • 莫罗营

   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界莫罗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》: 莫罗营 “在开建县东北一百里,接怀集县界,近连州八排瑶山。本朝康熙九年置”。

  • 廖场

    即今四川崇州市北三十里廖家镇。清光绪《崇庆州志》 卷3: 廖家场 “滨黑石河北岸,烟火数百家”。

  • 泰卷

    一名大坰。商邑。在今山东定陶县南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 “汤乃践天子位,平定海内。汤归至于泰卷。”古邑名。又作大垌。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南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汤归至于泰卷。”即此。

  • 泸沽驿

    亦作芦沽驿。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。《元史·文宗纪》: 至顺初,云南诸王秃坚等叛乱,罗罗斯土官撒加伯攻建昌县,“四川军亦败撒加伯于芦古驿”。即此。《清一统志 ·宁远府》: “泸沽驿在(西昌) 县北一百

  • 黄山湖

    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南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8: 黄山湖 “在溧阳县西南三十七里黄山下,周回五里”。

  • 芦沟河

    在今江苏盐城市西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盐城县:“《志》云,县西五十里有东塘河,又西曰西塘河,俱自大��湖分流至此,合为芦沟河。又西北三十里,合于张岐塘,塘袤三十里。又

  • 保德州千户所

    明宣德中置,治所在今山西保德县东关镇东南。后废。

  • 涪陵属国

    即涪陵郡。治所在涪陵县 (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)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邓芝传》: 延熙十一年 (248),“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,芝率军征讨,即枭其渠帅,百姓安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