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同县

大同县

①唐贞观七年(633)置,属龚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北七十五里同和镇大旺圩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)废入平南县。

②辽重熙十七年(1048)置,为大同府治。治所即今山西大同市。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)为大同路治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复为大同府治。民国初为雁门道治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改属察哈尔省,1952年复属山西省。1971年移治西坪镇(即今大同县)。


(1)古县名。唐贞观七年(633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北。属龚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年)废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东北部、桑干河中上游两岸。属大同市。面积1467平方千米。人口16.6万。辖3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西坪镇。秦置平城县,治今大同市东北古城,属雁门郡。西汉为雁门郡东部都尉治。东汉建安末年废。北魏复置平城县,天兴元年(398年)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,又为司州、代郡治;太和十九年(495年)改司州为恒州,治平城县;孝昌二年(526年)恒州陷废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复置恒州,并置太平县。北周平齐,州郡并废,又于其地置恒安镇,改太平县为云中县,恒安镇属朔州云中县。隋改云中县为云内县,恒安镇属马邑郡云内县。唐武德六年(623年)复置恒州,贞观十四年(640年)改置云州及定襄县,后废;开元十八年(730年)复置云州及云中县(即今治)。辽重熙十三年(1044年)以云州为西京,升为大同府,为西京道治。大同为辽之陪都,重熙十七年析云中县置大同县,同为府治。金为西京路治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云中县入大同县。元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大同府为大同路,治大同县。明初改大同路为大同府,治大同县,属山西省。清因之。1912年废大同府留县,属雁北道。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37年分置东、西大同县。1949年并为大同县,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。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区。1954年大同、怀仁二县并称大仁县。1958年大仁县并入大同市。1960年又分置古城、怀仁、云冈三区,大同县称古城区。1965年恢复大同县,属大同市;同年再属雁北专区。1967年属雁北地区。1971年县人民政府由大同市迁至今址。1993年属大同市。地处大同盆地西部。桑干河、御河、坊城河流经境内。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。农产以玉米、谷子、小麦、马铃薯、豆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磷、铝土、黑矾、石英、石灰石、萤石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建材、机械、化工等。大秦、京包铁路、109国道、大浑公路经过县境。名胜古迹有马铺山、碧霞宫、肖家窑汉墓群、吉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、大同火山群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仪山街

    即今浙江苍南县东三十里宜山镇。清末以避宣统名讳而改今名。

  • 沧县

    1913年改沧州置,属直隶津海道。治所即今河北沧州市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在河北省东南部。属沧州市。面积 1527 平方千米。人口65.8万。辖4镇、15乡(含4民族乡)。县人民政府驻沧州市新华区。

  • 南丹州

    北宋开宝七年 (974) 置,为羁縻州,属宜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北月里乡东北巴峨村。大观元年 (1107) 改为观州,四年 (1110) 复为南丹州。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升为南丹州溪峒安抚

  • 西周姬姓封国。故址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十五里。《左传》: 桓公九年 (前703),“秋,虢仲、芮伯、梁伯、荀侯、贾伯伐曲沃”。春秋时被晋所灭。古国名。西周封国。姬姓。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西。春秋时为晋所灭。《

  • 东洋

    ①明代概称婆罗国以东海洋及沿海诸岛国为东洋。明张燮《东西洋考》:“文莱即婆罗国,东洋尽处,西洋所自起也。”即指今文莱以东之加里曼丹岛、苏拉威西岛、马鲁古群岛、菲律宾群岛及其附近海洋。②清代概称日本、琉

  • 大乌爹国

    在今印度拉贾斯坦邦之乌代普尔,或中央邦之乌贾国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:“大乌爹,国近巴南之地,界西洋之中峰。”

  • 火儿赤纳

   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之乌力吉沐沦河。《元史·特薛禅传》:太祖成吉思汗谕按陈弟大忽曰:“哈老温迤东,涂河、潢河之间,火忽赤纳庆州之地,与亦乞列思为邻,汝则居之。”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、阿鲁科尔沁旗境内

  • 大托山

    在今广东斗门县北。清雍正时建炮台于此。

  • 均村市

    即今江西兴国县西均村乡。《清一统志·吉安府二》:均村市“在万安县东南一百三十里,接兴国县界”。在今江西省万安县东南。清属万安县。

  • 威清驿

    明置,在今贵州清镇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 威清驿 “上通安平,下达省城,为往来要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