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明寺

大明寺

①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中峰上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7扬州:“平山堂在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。”相传寺建于南朝宋大明间,故名。唐高僧鉴真大师居住和讲学于此。今寺为清同治年间建。鉴真为扬州人,东渡日本传教,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日本,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。1963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时,在寺内建鉴真纪念堂。

②北宋建,在今河南济源市南十二里。元代所建中佛殿、明代建筑前后佛殿、左右配殿及山门等至今犹存。


(1)在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中峰上,东邻观音山。建于南朝刘宋大明鉴真纪念堂内景年间,故称大明寺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曾在寺内建栖灵塔,又称栖灵寺。唐会昌三年(843年)塔毁,仍为大明寺。清康熙时讳“大明”二字,复称栖灵寺。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乾隆帝巡游扬州,改题“法净寺”。1980年复改大明寺。曾为唐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之地。现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。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,向北是山门(内有天王像),院正北是大雄宝殿,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,背后为海岛,塑观音等群像,两旁为十八罗汉像。大殿东侧为东苑,后有晴空阁,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。1973年建鉴真纪念堂。(2)在今山东省济南市旧城北。《水经注》:泺水北为大明湖,西即大明寺,寺东北两侧面湖,即此。

大明寺


猜你喜欢

  • 孝义村

    即今河南巩义市。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:“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,生赀皆平均,惟堂前一株紫荆树,共议欲破三片,明日就截之,其树即枯死,状如火然。真往见之,大惊,谓诸弟曰:‘树本同株,闻将分斫,所以顦顇,

  • 三萼山

   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大目洋中之三岳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三萼山“在象山县南海中六十里。其山有三峰,春时三峰之上杂花开发,绮丽可观,因以为名”。古岛名。又称三仙岛。即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中三岳山。

  • 古都县

    唐置,属谅州羁縻州。治所在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一带。后废。

  • 吴郡

    ①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,故亦称吴郡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六年(前201),“以故东阳郡、鄣郡、吴都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州王”。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,汉武帝后废。《汉书·灌婴传》:“度江,破吴郡长吴下

  • 北路中右旗

   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中右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央省额尔德讷桑特。

  • 泥山

    在今四川天全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: 泥山 “在司东三里,四时积雨、山多泥泞。一名梅岭,以梅赏生其上也”。

  • 大石寨

    在今山西应县东南约三十里大石口村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代州繁畤县有大石寨。即此。即今山西省应县东南大石口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代州繁畤“有繁畤、茹越、大石、义兴冶、宝兴军、瓶形、梅回、麻谷八寨”,即此。金

  • 钦岛

    又作歆岛。即今山东长岛县砣矶岛北大钦岛。《宋会要辑稿》 第186册兵29载: 北宋政和八年(1118) 五月二日臣僚言: 熙宁中,巡检每季 “下北海驼基岛驻扎,系以驼基石为界。自与北朝通好,不曾根究海

  • 武林山

    ①一名灵隐山。即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、天竺诸山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会稽郡钱唐县: “武林山,武林水所出。” 周密 《武林旧事》 卷5: 武林山“又名灵隐山,又曰灵苑山,又曰仙居山,有五峰”。当为杭州西群

  • 大斗谷

    又称达斗拔谷。即今甘肃省民乐县东南扁都口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十五年(727年),“吐蕃大将悉诺逻寇大斗谷,进攻甘州,焚掠而去”,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