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陈山
即今浙江台州市东南一百余里海中上、下大陈岛之总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太平县:大陈山“在县东南海中。《志》云:台州之山,惟大陈膏腴,且有淡水,每为倭贼所据, 防守最切。嘉靖三十四年,官军败倭于此”。
古岛屿名。即今浙江省台州市东南大陈岛。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官兵败倭寇于此。
即今浙江台州市东南一百余里海中上、下大陈岛之总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太平县:大陈山“在县东南海中。《志》云:台州之山,惟大陈膏腴,且有淡水,每为倭贼所据, 防守最切。嘉靖三十四年,官军败倭于此”。
古岛屿名。即今浙江省台州市东南大陈岛。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官兵败倭寇于此。
唐置,为巂州治。在今四川西昌市。唐樊绰《云南志》卷1:“至苏祁四十里,至巂州三阜城四十里。”注:“州城在三阜山上。”
亦作伊丽河、亦列河、依列河、帝帝河。即今新疆西北部及哈萨克斯坦东北注入巴尔喀什湖之伊犁河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建昭三年(前36),汤与甘延寿出西域,也延寿谋曰:匈奴如得乌孙、大宛二国,“北击伊列,西取安
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六年(623),“高开道掠赤岸镇及灵寿、九门、行唐三县而去”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2:定州唐县有赤岸镇。(1)古镇名。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。唐武德六年(623年),
五代方镇名。本后梁宣武军,后唐改名。治所在宋州(今河南商丘县南)。北宋初废。五代方镇。本梁宣武军,唐改名,治宋州(今河南商丘市南)。北宋初废。
即今安徽青阳县南六十里陵阳镇。汉陵阳县城故址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青阳县: “东南: 陵阳镇,有废司。”(1)在安徽省青阳县南部偏东、陵阳河西岸。面积98平方千米。人口1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陵阳街,人
明洪武二年 (1369) 改福宁州置,属福州府。治所即今福建霞浦县。成化九年 (1473) 升为福宁州。古县名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福宁州置,治今福建省霞浦县。属福州府。成化九年(1473年)复
①北魏置,为谯州南谯郡治。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,后移今蒙城县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改为肥水县。②清同治三年 (1864) 置,属颍州府。治雉河集(即今安徽涡阳县)。民国初属安徽淮
即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5土鲁番: 蒲泽海 “在土鲁番西南。一名婆悉海。周四百里。蒲昌、蒲类两县皆以此名”。
西魏改寒冢戍(空冢戍)置,属普安县。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汉阳镇之五斗咀。《隋书·张威传》:王谦作乱,“进至开远,谦将赵俨众十万,连营三十里。威开山通道, 自西岭攻其背,俨遂败走”。即此。
亦作黄岗陂。在今广西北流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 108北流县: 黄江陂 “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 县境有坑塘、大陂、都莫等陂,俱有灌溉之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