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池山

天池山

①即华山。在今江苏吴县西。明王鏊《姑苏志》卷8:华山“山半有池在绝��,横浸山腹,逾数十丈,故又名天池山”。

②在今四川江油市西。《寰宇记》卷84江油县:天池山“在(龙)州南一百三十里。高九十二丈。上有池,周二十三步。其水常满,号曰天池。本名石人山。天宝六年敕改为灵液山”。

③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北。《元和志》卷33巴西县:天池山“在县北二十余步”,绵州“依山作固,东据天池,西临涪水,形如北斗,卧龙伏马,为蜀东北之要冲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绵州:天池山“在州北五里。又州东三十里亦有此山, 皆高耸”。

④又名池山。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一》:天池山“自麓至顶二十里,上有池方一亩,冬夏不涸”。

⑤在今陕西城固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6城固县:天池山“上有大池,四时不涸”。

⑥在今甘肃徽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9徽州:天池山,“山顶有池,流为河池水”。


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镇。因山腰有池,横浸山腹,故名。南北蜿蜒,主峰莲花峰居中,海拔173米。习称山东半面为华山,西半面为天池山。后者山腰池旁的寂鉴寺有石屋,屋内佛龛和石像均为元至正年间遗物。附近有钵盂泉、金蝉峰、比丘石、天灯楼、馒头石、寿星读经石等古迹。山顶有莲花峰,上宽下窄,兀立危如累卵。山的东半面称华山,山道陡峭,有五十三参、虎跑泉、盈盈泉、地雷泉、洗心泉等胜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浍高山

    一名浍山。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12翼城县: “浍高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,浍水出焉。其山出铁,隋于此置平泉冶。”

  • 和睦井镇

    即今河北辛集市东二十二里和睦井乡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7束鹿县图: 北有和睦井。

  • 汉平县

    ①东汉中平中分宜春县置,属豫章郡。治所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境吴平、门楼一带。三国吴改为吴平县。②三国延熙十三年(250)置,属涪陵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大溪河注入乌江处。一说今武隆县西北白马场或鸭江

  • 白遂河

    即白河。在今北京市东北部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 顺州:“有温榆河、白遂河。”

  • 萆山

    即抱犊山。在今河北鹿泉市西八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61获鹿县: “萆山,今名抱犊山。韩信伐赵,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,从间道萆山而望,遂呼为萆山。” 《金史· 地理志》: 获鹿县 “有萆山”。

  • 凤仪县

    1914年改赵县置,属云南腾越道。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十六里凤仪镇。民国《云南省民政厅<有关各县更改县名>案卷》:“因治城之西有凤山一岭,取凤凰来仪之义。”1958年撤销,与下关等市县合置

  • 低宝那城

    在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木尔加布河上游以北。唐置昆墟州督府于此。

  • 清漳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洺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广平县东北清漳。《元和志》 卷15清漳县: “南滨漳水,因以为名。” 唐会昌三年 (843)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河北省肥乡县东

  • 丰宁上长官司

    清改丰宁长官司置,属都匀府。治所在今贵州独山县西南上司乡。后废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置,治今贵州省独山县西南上司。属都匀卫。弘治七年(1494年)改属独山州。清末废。

  • 张岳镇

    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北张岳村。《清一统志·蒲州府》:张岳镇“在猗氏县东二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