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作吐护真河。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支流老哈河。隋时称托纥臣水。《新唐书·北狄传》:唐时奚族“多依土护真水”,即此。古水名。又作吐护真河(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)。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老哈河。隋时称托(託)
北周宣政元年 (578) 置,属岷州。治所在和政县 (今甘肃岷县东北文斗乡)。保定元年(561) 废。北周置,治今甘肃省岷县东北。保定元年(561年)废。
又名苌道城。即今河北廊坊市旧州乡西北五里北常道村。《三国志· 魏书 · 三少帝纪》: 甘露三年 (258),陈留王奂 “封安次县常道乡公”。即此。即“常道乡”。
在今安徽宣州市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5宁国府:北楼“在府治北。南齐守谢朓建。唐李白诗: ‘江城如画里, 山晚望晴空。两水夹明镜, 双桥落彩虹。人烟寒橘柚,秋色老梧桐。谁念北楼上,临风怀谢公。’咸通中,刺史
一作木剌夷国。在今伊朗北部里海南岸。元刘郁《西使记》:“其木乃奚在西域中最为凶悍,威胁邻国,霸四十余年。王师既克,诛之无遗类。”
即今青海东部隆务河。为黄河支流。源出泽库县东,北流经同仁县,至尖扎县东南入黄河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西宁府丹噶尔厅: “隆武河出循化厅西南番地,北流汇为保安大河,北入循化。”
亦名夹关。即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六十里夹关镇。《清一统志·邛州》:夹门关“在州西六十里。两山夹岸如门,其西与夷獠接界。《九域志》临邛县有夹门镇即此。明初置巡司。今裁”。
唐中和三年(883)以雁门节度为代北节度,治代州(今山西代县)。领忻、代二州。北宋太平兴国中废。
隋开皇十年 (590) 置,属磁州。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 (临洺关)。《元和志》 卷15: “北滨洺水,因以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武安郡。唐属洺州。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废为镇,元祐二年 (1087)
即今云南禄丰县西北三十四里舍资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清设舍资驿。民国初置县佐。“舍资” 为彝语,“舍” 为茨栎,“资” 为树林,意即茨栎树多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