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山东

山东

古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代,通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,与汉代“关东”含义相同。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孝公元年(前361),“河山以东强国六”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秦汉以来,山东出相,山西出将。”(2)春秋时晋国和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及五代时的晋国,因居太行山西,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文公四年(前623),“晋兵先下山东”。(3)东晋南朝称句曲山(茅山)以东三吴(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三郡)地区为山东。《南齐书·沈文季传》:永明三年(485),唐寓之起义,三吴人民多起而响应。次年攻钱塘建立政权,旋被镇压。御史中丞徐孝嗣奏曰:“风闻山东群盗,剽掠列城,虽匪日而殄,要暂干王略。”(4)金改北宋京东东路、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、山东西路,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、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,总称山东。元废两路,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、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,山东之名不改。明置山东省,历清、民国至今, 山东遂成为政区名。


古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代,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,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。一般专指黄河流域,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。(2)春秋晋国、北魏前期、五代晋,以地居太行山西,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。(3)东晋南朝称句曲山(茅山)以东三吴(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三郡)地区为山东。(4)金改北宋京东东路、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、山东西路,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、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,总称山东。元废两路,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、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,山东之名不改。明置山东省,历清、民国至今,山东遂成为政区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丁令

    亦作丁灵、丁零。秦、汉时北方部落。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冒顿单于时,“北服浑庾、屈射、丁零”。西汉武帝时,匈奴单于封卫律为丁灵王。《汉书·苏武传》:天汉元年(前100),武出使匈

  • 弗利剌河

    即今伊拉克之幼发拉底河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广州通海夷道:罗和异国“又西一日行,至乌剌国,乃大食之弗利剌河,南入于海”。

  • 高沙湖

    在今湖北荆沙市西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其下谓之邴里洲,洲有高沙湖,湖东北有小水通江,名曰曾口。”

  • 京兆地方

    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北京,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设京兆尹,直隶中央政府。治所在大兴、宛平县 (今北京市)。辖区相当今北京市 (除延庆县外)、天津市武清、宝坻县及河北涿州、霸州、固安、永清、安次、香河、

  • 三乡县

    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)筑三乡城。四十二年(1614)析维摩州置三乡县,属广西府。治所在今云南丘北县北三十里马者龙。清康熙《广西府志》谓指马者龙乡、阿宁乡、嵈峋里“并在府东盘江之外,总谓三乡”。但对

  • 隆龛山

    亦作崇龛山、明月山。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南光辉镇境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崇龛县: “隆龛山在县西三里。” 隆龛县以此名。

  • 清泉镇

    金置,属三水县。在今陕西旬邑县东南。(1)在湖北省浠水县中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260平方千米。人口20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清泉,人口8.8万。清代称丽文镇,民国时改丽拱镇,后因有一清泉改今名。1949

  • 交城镇

    北宋置,属定安县。即今甘肃宁县西焦村乡。金属安定县。

  • 茫施

    唐南诏属永昌节度。即今云南潞西县治芒市镇。宋大理属永昌府。元置茫施路。

  • 下郭罗克纳卡寨

    简称下郭罗克司。在今青海班玛县西吉卡乡。清康熙六十年(1721)置下郭罗克纳卡寨土百户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90: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冬十月,清提督岳钟琪等率诸军进攻,“取下郭罗克吉宜卡等处二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