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崇山

崇山

①在今河北涉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8彰德府: 崇山,“金升涉县为崇州,以此山名。山头青翠,形如螺髻,又名青头山”。

②在今山西襄汾县东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襄陵县: 崇山 “一名卧龙山。顶有塔,俗名大尖山。山之西峤,亦曰卧龙冈。东南接曲沃、翼城,北接临汾、浮山,皆谓之分水岭。南北连亘,长二十余里”。

③在今江西崇义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南安府崇义县: 崇山在 “城北半里。旧名岐山,耸拔特立。王守仁改为独秀峰,后又改今名。地多产茶及水竹”。

④即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嵩山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昔夏之兴也,融降于崇山。” 韦昭注: “融,祝融也;崇,崇高山也。夏居阳城,崇高所近。” 《太平御览》卷39“嵩山” 条引韦昭注曰: “崇、嵩字古通用,夏都阳城,嵩山在焉。”

⑤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。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: 舜 “放驩兜于崇山,以变南蛮”。唐杜佑 《通典》 卷 183澧阳县: “有崇山,即放驩兜之所。”《清一统志》 谓崇山 “在永定县 (今张家界市) 西南”。

⑥在今湖南吉首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镇溪军民千户所:崇山在 “所 (今吉首市) 西六十里。蜿蜒高峻,山顶瀑布,声闻若雷。《志》 以为即舜放驩兜处。元置崇山卫于山下,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户所,寻废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清水郡

    北魏和平五年 (464) 置,属秦州。治所在清水县 (今甘肃清水县西北十五里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清水县及天水市东部地。隋开皇初废。北魏和平五年(464年)析略阳郡置,治清水县(今甘肃清水县西北)。辖境相

  • 喀穆图河

    又作喀母兔河。即今黑龙江省宝清县东蛤蟆通河。源出七虎林山,曲折北流入挠力河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22: 挠力河两源共合,“东北流,受南来之喀穆图河,今曰哈玛通河”。

  • 夹谷

    ①春秋齐地。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。《春秋》:定公十年(前500),“公会齐侯于夹谷”。即此。②春秋齐地。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三十里夹谷峪(李条庄南)。《春秋》:定公十年(前500),“夏,公会齐侯于夹谷”

  • 炒米城

    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万工乡境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 卷35黎州: “ 《志》 云: 州南百里,临大渡河,有韦皋所筑要冲城,俗呼沙米寨,亦作炒米城关。” 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一》: “松坪在司 (黎州安抚司

  • 广宁王部

    元代诸王封国,元太祖弟别里古台子孙世袭。受镇守太祖太斡耳朵的晋王节制。其后王封广宁王,主其国事。辖境跨今克鲁伦河中下游南北,北抵鄂嫩河,南与“按只台营地”即济南王部(今内蒙古东、西乌珠穆沁旗及其北蒙古

  • 响水桥

    在今陕西横山县东响水镇北无定河上。清康熙 《延绥镇志》 卷1: “昔河广半里,水从崖落。明成化中,有僧从水底凿通二窟,河流其下,人行崖上为石梁,是为下响水桥,其上响桥亦然。今旁两窟崩,惟中一窟存,河水

  • 东阳卢宅

    在今浙江东阳市城东郊,为一组大型的明、清住宅建筑群。主要有“肃雍堂”,“世德堂”、“大夫第”、“世进七第”、“五台堂”、“冰玉堂”、“柱史第”等。肃雍堂是卢氏大族的公共厅堂,梁柱用材讲究,建筑构件上布

  • 扎克达齐山

    即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南扎克奇山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扎克达齐山“在墨尔根城(今嫩江县)西北二百三十里”。

  • 陂西镇

    即今陕西三原县东南四十里陂西乡。清乾隆《三原县志》卷2: 陂西镇“雁坡一乡,居民会集之所,市廛稠密,基址广袤,为邑首镇”。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南部。面积30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陂西。人口

  • 丹城县

    ①南齐置,属临漳郡。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境。梁、陈时废。②东魏置,属临涣郡。即今安徽涡阳县东北六十里丹城集。明嘉靖《宿州志》:“周太子晋常炼丹于此,故名丹城。”北齐属谯州谯郡。隋开皇元年(581)废。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