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南县

平南县

①唐贞观七年(633)置,为龚州治。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。明郭子章《郡县释名》广西卷:“取南方太平之义也。”天宝初为临江郡治,乾元初复为龚州治。南宋属浔州。元属浔州路。明属浔州府。民国初属广西苍梧道。1928年直属广西省。

②辽置,属镇海府。治所在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西南。金废。

③辽置,属宁海府。治所在今辽宁庄河市附近。金废。

④1935年5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,治三圣庙(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平南乡)。同年7月废。

⑤1940年9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平度县南部析置,治蓼兰村(今山东平度市西南蓼兰镇)。1952年改名蓼兰县。1956年撤销,并入平度县。


(1)古县名。辽置,治今辽宁省庄河市区附近。为镇海府治。金废。(2)旧县名。(1)川陕苏区设。1935年由四川省平武县南部及北川县桂溪一带析置。治今北川羌族自治县龙凤场,后迁三圣庙(今属平武县)。同年7月红军北上后撤销。(2)太行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山西省平顺县南部析置。以位县南得名。1943年撤销,仍并入平顺县。(3)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平度县南部析置。以位县南得名,治今平度市蓼兰。1945年在县境东南部又析置平东县。1952年因与广西平南县重名,改名蓼兰县。(3)今县名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。属贵港市。面积 2988 平方千米。人口128.1万。辖18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平南镇。清光绪《平南县志》:“晋陶侃平交南,执刘沈于小桂,进爵平南侯。”《郡县释名》:平南县取“南方太平之义也”,故名。唐贞观七年(633年)置平南县,治今址,为龚州治。北宋政和元年(1111年)省龚州,平南县改属浔州。三年复置龚州,仍治平南县。南宋绍兴六年(1136年)再废龚州,平南县改属浔州。元属浔州路。明、清属浔州府。1913年属郁江道,1914—1926年属苍梧道。1949年属梧州专区。1951年属容县专区。1958年属玉林专区,1971年属玉林地区。1995年属贵港市。地处桂东南丘陵区北部,地形以平原、丘陵为主。地势南北高,中部低。浔江横贯中部。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花生、甘蔗、黄红麻、烟叶为主。矿产有铁、锰、金、铀、花岗石、硫黄、石灰石等。工业有制糖、卷烟、酿酒、麻纺织、陶瓷、水泥、水暖器材、食品、米面制品等厂。特产有蜜枣、桂皮、厘竹等。南梧公路经此,并有公路通容县、金秀、蒙山等地。水运可达贵港、柳州和梧州等地。名胜和纪念地有畅岩和花洲(太平天囯首义处)、黄花岗五烈士纪念碑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火神淀

    ①在今河北涿鹿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周广顺元年(951),契丹谋会北汉兵寇,“诸部皆不欲南寇,契丹主强之。癸亥,行至新州之火神淀”。胡三省注引宋白曰:“火神淀在新州西。”即此。②亦作大神淀。在今内蒙

  • 南宁县

    ①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置,属定远州。治所在今云南牟定县东南十二里新甸房。后废入定远县。②元至元二十一年 (1284) 改南宁州置,为曲靖路治。治所即今云南曲靖市。明、清为曲靖府治。1913年改

  • 孙隐山

    在今湖南浏阳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:孙隐山“在浏阳县东一里。上有洗药泉、炼丹崖。唐孙思邈栖隐之所”。古山名。在今湖南省浏阳市东。上有洗药泉、炼丹崖等遗迹。传为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栖隐之处。

  • 白石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金城郡。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县东南小古城。东汉改属陇西郡。西晋初废。②北魏正始中置,为广业郡治。治所即今甘肃成县。西魏改名同谷县。③西魏废帝时置,属其章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北。《旧唐书·地

  • 新添军

    南宋嘉泰元年 (1201) 改麦新置,治所即今贵州贵定县。元改为新添葛蛮安抚司。南宋嘉泰元年(1201年)置,治今贵州省贵定县,属侯州。元改新添安抚司。

  • 板桥铺

    ①在今四川夹江县东北二十里复兴乡南,道通青神县。明正德 《四川志》 卷19: 夹江县北有板桥铺。②即今贵州遵义县 (南白镇) 北板桥镇。清道光《遵义府志》 卷6遵义县: 板桥场在 “城北七十五里”。③

  • 万源县

    ①1914年改太平县置,属四川东川道。治所即今四川万源市。民国《万源县志》卷1:“县东北有万顷池,邻邑之水,多源于此。应即定名为万源县。”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②1933年8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,治竹峪

  • 买吾山

    在今云南开远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阿迷州:买吾山“在州东南。万历初,抚臣邹应龙击逋贼于此,忽震雷杀贼数人,因易名曰雷公山”。

  • 栗河

    即今白河支津。在今河南南阳县东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南阳府一》: 溧河,“淯水支流。自马渡堰分流,至新野县界,仍入于淯”。

  • 下新河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一》“新河”条引《(江南)通志》谓:“下新河自三山桥,历石城、定淮诸门, 由草鞋夹以达于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