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州

平州

①东汉初平元年(190)公孙度据辽东, 自号平州牧。三国魏分幽州东部地区置,属幽州。治所在襄平县(今辽宁辽阳市老城)。不久废。西晋泰和十年(274)复置。辖境相当今辽宁六股河以东,北票、阜新、铁岭以南,本溪以西以南地区及朝鲜半岛中部以北地区。永嘉后移治昌黎县(今辽宁义县)。北魏改为营州。

②十六国前秦置,治所在龙城(亦名和龙,即今辽宁朝阳市)。后燕复置,仍治龙城,后移治平郭县(今辽宁盖州市东南熊岳镇),慕容宝后侨治于宿军(今辽宁朝阳市东北)。北魏初改为营州。

③十六国前燕置,治所在襄平(今辽宁辽阳市老城)。后废。

④北魏天赐四年(407)置,治所在肥如城(今河北卢龙县北潘庄镇沈庄一带)。唐武德初移治卢龙县(今卢龙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陡河以东、长城以南地区。元太祖十年(1215)改为兴平府。

⑤北周武成二年(560)置,治所在当阳县(今湖北当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当阳、远安等市县地。隋开皇七年(587)改为玉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置,六年(623)又改为玉州。

⑥唐武德四年(621)置,治所在李城(即今河南温县)。同年废。

⑦北宋崇宁四年(1105)改怀远军置,治所在怀远县(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七十里老堡乡)。以平山为名。辖境相当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、融安县北部、贵州从江县及榕江、黎平二县部分地。政和元年(1111)废。七年(1117)复置。南宋绍兴四年(1134)废。


(1)古邑名。春秋齐邑。在今山东省莱芜市西。《春秋》宣公元年(前608年):“公会齐侯于平州。”即此。(2)州名。(1)三国魏景初二年(238年)分幽州东部地区置,治襄平县(今辽宁辽阳市)。旋废入幽州。西晋泰始十年(274年)复置。永嘉后移治昌黎郡(今辽宁义县)。北魏废。(2)北魏天赐四年(407年)置,治肥如县(今河北卢龙县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陡河流域以东、长城以南地区。隋大业初废为北平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复置,治卢龙县(今属河北),天宝元年(742年)复改为北平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又改为平州。蒙古太祖十年(1215年)改为兴平府。(3)北周置,治当阳县(今湖北当阳市)。辖境约当今湖北省当阳市。隋开皇七年(587年)改名玉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,治所、辖境同旧,六年复改玉州。(4)北宋崇宁四年(1105年)置怀远军,寻改为平州,治怀远县(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老堡口)。属广南西路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、贵州省从江县等地。政和元年(1111年)省入融州。后复置。南宋绍兴四年(1134年)复省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垂

    ①古地区名。殷时之西垂泛指陕西关中,周时之西垂是对今甘肃东南部一带的泛称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 称:秦的祖先中潏“在西戎,保西垂”。即指此。②古邑名。即西犬丘(今甘肃天水市西南)。《史记·秦本记》:周宣王

  • 安洛县

    即安乐县。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里太和镇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“后改通义为安洛,又复为通义。”

  • 郪水

    即今四川中江、三台、蓬溪三县境之郪江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蜀郡玄武县有郪江。《元和志》 卷33梓州铜山县: “郪江水,经县南五里。”

  • 石砀关

    在今四川剑阁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剑州:石砀关“在州北八十里。故设险处也。今废”。

  • 仁义镇

    清置,属灵石县。在今山西灵石县南二十五里仁义村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)设巡司驻此。(1)在湖南省桂阳县中部。面积135.6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仁义圩,人口 4960。清初,大塘、圳头

  • 哈尔套街

    即今辽宁彰武县西北九十里哈尔套镇。清光绪二十九年 (1903) 于此设县丞,民国改县佐。原名哈日陶力盖,蒙古语意为黑头山,以镇北低山呈黛色而得名。

  • 黄湖镇

   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九十六里黄湖镇。清嘉庆《余杭县志》 卷3 《市镇》 引万历 《府志》: 黄湖镇 “去县 (旧治余杭镇) 北四十里,在黄湖界”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,东濒北苕溪。面积58.5平方千

  • 天福山

    在今山东文登市东二十八里天福山镇。1937年胶东特委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,于12月24日拂晓在此举行武装起义,特委书记理琪宣布成立“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”,成为胶东抗日主力。1949年后在此建

  • 林坝场

    即今四川渠县东北临巴镇。清同治 《渠县志》 卷4: 林坝场在 “县东三十里”。

  • 岑阳关

    ①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建宁府》:岑阳关“在崇安县东北一百二十里,陡入江西永丰县界,东达浦城之二渡关,北出江西上饶县界。广谷深林,常为盗薮”。②在今江西上饶县东南一百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