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干国
西汉征和二年(前91)改广平郡置,治所在广平县(今河北鸡泽县东南)。五凤二年(前56)复为广平国。
西汉武帝征和二年(前91年)改广平郡置,治广平县(今河北鸡泽县东南)。五凤二年(前56年)复改为广平郡。其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鸡泽、南和、曲周等县和任县东部、平乡县西南部、肥乡县东北部等地。
西汉征和二年(前91)改广平郡置,治所在广平县(今河北鸡泽县东南)。五凤二年(前56)复为广平国。
西汉武帝征和二年(前91年)改广平郡置,治广平县(今河北鸡泽县东南)。五凤二年(前56年)复改为广平郡。其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鸡泽、南和、曲周等县和任县东部、平乡县西南部、肥乡县东北部等地。
西晋太康元年 (280) 改新阳县置,属衡阳郡。迁治今湖南宁乡县西南十里万寿山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并入益阳县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潭州。七年 (624) 又废。古县名。西晋太康元年(
在今江西石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石城县: 赖家寨 “在县西南四十里。寨险峻,悬木梯数丈,半崖有石磴,扪萝而上,可容数百人。元末乡人避兵于此”。
亦称内江。今四川之涪江。《宋书·朱龄石传》:东晋末伐蜀,一军“使赢弱乘高舰十余,由内水向黄虎……谯纵果备内水,使其大将谯道福以重兵戍涪城”。即此。
隋开皇四年(584)置,治所在东安县(即今云南彝良县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彝良、大关两县地。大业初废入开边县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置,辖境仅当今彝良县及大关县东部。天宝后废。隋唐羁縻州。隋开皇初置,属南
古名大斗拔谷。在今甘肃民乐县东南七十里。《明经世文编》 卷405郑洛 《议修通海紧关隘口以弭虏患疏》: “扁都口者,青海之要冲,虏行之孔道,甘镇之咽喉。”
即五篆山。在今广西东兰县西南八十里。《清一统志 ·庆远府》: 武篆山 “一名五篆山。耸秀菁葱,上多大猿奇鸟”。
①即今河北永定河。元、明时称浑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 “浑河,本卢沟水。” 《明史·河渠志五》: 桑干河 “曰卢沟河,亦曰浑河”。②即小辽水。古称辽水。今辽宁省东部辽河支流浑河。满语称瑚努呼河。《辽史
即大盐泺(泊)。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南达布苏诺尔(额吉淖尔盐池)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上京道有广济湖、(大)盐泺。同书《食货志》:辽国产盐之地有广济湖;《张孝杰传》:“坐私贩广济湖盐削爵。”《武经总要
唐景云二年 (711) 分括苍县置,属括州。治所即今浙江青田县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171引 《永嘉记》: “青田县有草叶似竹,可染碧,名曰竹青,此处所丰,故曰青田。” 《名胜志》 称: “治青田山下,因
唐置,属羁縻长宁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境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