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州路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归州安抚司置,治所在秭归县(今湖北秭归县西北旧州河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、 巴东、兴山等县市地。十六年(1279)降为归州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归州置,治秭归县(今属湖北)。属湖广行省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兴山、秭归、巴东等县地。十六年降为州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归州安抚司置,治所在秭归县(今湖北秭归县西北旧州河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、 巴东、兴山等县市地。十六年(1279)降为归州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归州置,治秭归县(今属湖北)。属湖广行省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兴山、秭归、巴东等县地。十六年降为州。
①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94乌程县: “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。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。”②在今浙江义乌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义乌县: 黄蘖山在 “县北二十里。本名黄栌尖,后改今名”。③
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巴陵县“偃虬堤”条下:“又李公堤,在府城东北, 直接城陵矶, 长十五里。旧本湖地,水涨病涉。弘治中,郡守李镜筑堤建桥,人以为便。”
西汉置,属日南郡。治所在今越南广南—岘港省维川县南茶桥。东汉废。《后汉书·南蛮西南夷传》: 永和二年 (137),“日南象林徼外蛮夷区怜等数千人攻象林县,烧城寺,杀长史”。又 《水经·温水注》: “九
唐南诏置,属云南节度。治所在今云南禄丰县西六十六里广通镇。南诏后期属弄栋节度。宋大理属威楚府。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改广通县。南诏置,治今云南省禄丰县西北敦仁(广通镇),属弄栋节度。大理属威楚府
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绍兴县城区析置,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。简称越。在浙江省中部偏北、钱塘江南岸。面积 7901 平方千米(市辖区101平方千米)。人口433.5万(市辖区61.1万)。辖越城区和绍兴、
清置,属昆山县。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四十里。
又作下鄀。春秋时国名。允姓。都商密 (今河南淅川县西)。《左传》: 僖公二十五年 (前635),“秋,秦、晋伐鄀”。即此。此为下鄀,金文作 “蠚”、“”。 文公五年 (
亦作青居山。在今四川南充市南青居镇西嘉陵江东岸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56顺庆府: 慈云寺“在州南四十里清居山。……山有三峰,下瞰四水,古迹二十四处”。清居郡、清居县以此名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顺庆府南充
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缸窑岭镇。清光绪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义州图: 西南有虹 (缸)窑。民国 《东北年鉴》 有缸窑屯煤矿。
明置,属静海县。在今天津市东南,海河南葛沽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静海县: 海防营 “在县东北。《志》 云: 其地名葛沽,去天津卫城六十里,又天津之外护也”。明万历年间设副总兵驻防。清设守备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