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德军
五代方镇名。本后梁宣武军,后唐改名。治所在宋州(今河南商丘县南)。北宋初废。
五代方镇。本梁宣武军,唐改名,治宋州(今河南商丘市南)。北宋初废。
五代方镇名。本后梁宣武军,后唐改名。治所在宋州(今河南商丘县南)。北宋初废。
五代方镇。本梁宣武军,唐改名,治宋州(今河南商丘市南)。北宋初废。
①汉长安九市之一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2载: “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,即秦文公造,物无二价,故以直市为名。” 《长安志》曰: “直市在渭桥北。”②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
在今广西柳州市东北。唐柳宗元《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》:浔江(今柳江)受背石支川,“因是北而东,尽大壁下,其壁曰龙壁,其下多秀石可砚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柳州府马平县:龙壁山“在府东北十五里。有石壁峭
亦名大佛阁、大像阁。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乐山大佛处。唐凿弥勒大佛后,建七层楼阁护之。明末阁毁。北宋苏轼 《送吕昌朝知嘉州》诗云: “卧看古佛凌云阁,敕赐诗人明月诗。”
在今广东大埔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大埔县: 南栋山 “在县 (治今茶阳镇) 南二十里。山高耸。稍南为积龙山,下有岩,前有盘谷”。
即临淄。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。又名临淄、临甾,因城临菑水而得名。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。周初封吕尚于齐,建都于此。原名营丘,后改名临菑。齐胡公迁都薄姑,周厉王时献公又迁回。春秋、战国时均
①即今云南洱源县东北三营乡。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:三营“在浪穹县莲花山下。《旧志》:元世祖自石门关入取大理,见蒙次和为噤喉之地,留军三百户以镇之,因名三营。明洪武十五年,平云南。蓝玉遣兵攻拔三营万户砦
唐武德七年 (624) 置,治所在大宾县 (今广西桂平县东北四十里)。《元和志》 卷38浔州: “取北浔江为名。” 寻废。贞观七年 (633) 复置,治所在桂平县 (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)。十三年 (6
①沅江支流。在今湖南省西部。源出湖北宣恩县境,西南流经四川西南隅,折而东流至湖南沅陵县入沅江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武陵郡充县:“酉阳山,酉水所出,南至沅陵入沅。”《水经·沅水注》:“酉水又东径沅陵县北…
1949年由南郑县城区及近郊析置,治所即今陕西汉中市。1953年改名汉中市。旧市名。1949年析南郑县及近郊置,治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。1953年改名汉中市。
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海门县:李稍港“旧在县东南。天启四年,知县严尔珪建石闸于港尾,吐纳江海, 早潦有备,并泄上河壅水,人以为便。今沦于海中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