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怀远镇

怀远镇

①隋置,为怀远县治。治所即今辽宁辽中县(辽中镇)。《隋书·高丽传》:大业十年(614)炀帝征高丽,“至辽水, 高丽亦困弊, 遣使乞降。……帝许之,顿于怀远镇,受其降款”。唐于此设怀远守捉。

②北宋改怀远县为镇,即今宁夏银川市老城。为河外五镇(城)之一。天禧四年(1020),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于此置兴州,建为国都。

③即今广西宜州市西北怀远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④即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六十里怀远镇。《清一统志·成都府二》:怀远镇“在崇庆州西。昔为土番出没之地。本朝乾隆五十五年设州同驻此”。民国初改置县佐。


(1)古镇名。(1)隋置,在今辽宁省辽中县。隋大业七年(611年),炀帝攻高丽,屯军粮于怀远镇,即此。(2)宋初废怀远县为镇,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。为河外五镇(城)之一,屏障灵州。北宋咸平四年(1001年)为李继迁所取。(2)今镇名。(1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中部偏西北。面积240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中和街,人口 6000。1950年置镇。1950—1958年为县人民政府驻地。产稻、甘蔗、柑橙等。特产“怀远风炉”。有集市贸易市场。境内有广西维尼纶厂等大中小型工厂。街道多有骑楼。黔桂铁路在此设站。有干线公路通市区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30年两次征战至此。(2)在四川省崇州市中部偏西。面积81平方千米。人口6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怀远,人口1.1万。古名横原镇,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改今名。东晋为晋原县治。1950年为怀远乡,1958年为怀远公社,1963年分设怀远镇、怀远公社。1983年改乡,1985年怀远乡并入。1992年西山乡及何家乡七村并入置镇。盛产锦橙、血橙、蜜橘、梨、桃等水果及茶叶。有藤编、竹编、棕刷等传统手工艺品。有水泥、石灰、土陶、造纸、印刷、机砖、采煤等业。风味小吃豆腐莲子、冻糕、叶儿粑被誉为“怀远三绝”。大都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洄澜塔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思贤铺

    在今四川广元市南。清嘉庆 《四川通志》卷89广元县: 思贤铺在 “县南二十里”。

  • 洧水

    即今河南双洎河。《左传》: 襄公元年 (前572),晋伐郑,“入其郛,败其徒兵于洧上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颍川郡阳城县: “阳城山,洧水所出,东南至长平入颍。” 汉、唐故道,源出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,

  • 克勒穆

    亦作克勒母噶山或科勒木洪库屯。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7:“东北松花江即混同江南岸,距(富克锦)城……六百八十里科勒木洪库屯。”

  • 关岭山寨

    ①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境关岭头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天台县:关岭山寨在“县西北关岭上。《旧志》:岭上有石垒寨,唐广德初王师讨贼袁晁,垒石筑寨于此。元末方国珍亦尝据此结寨”。②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南。《方舆纪

  • 韩陵山

    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北十七里。《魏书·太宗纪》: 泰常八年 (423) 三月,“帝田于邺南韩陵山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55安阳县: “刘公斡诗云: ‘朝发白马,暮宿韩陵。’ 东魏丞相高欢破尒朱兆兄弟于此山下,

  • 水目山

    又称宝华山。在今云南祥云县南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云南县:水目山“在县南二十里。一名宝华山。山颠有泉,深不可测”。山上有水目寺。

  • 张白坞

   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北。东汉末,张白骑据此。《周书·权景宣传》:西魏大统四年(538),宇文泰自洛阳还,“留景宣守张白坞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。东汉末张白骑据此,因名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大同四年

  • 校城

    即挍城。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七十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18青州引 《十三州志》 云: “朱虚东十三里有校亭县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35亦作 “校城”。

  • 五峰县

    1914年改长乐县置,属湖北荆南道。治所即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。以五峰山为名。1921年属湖北荆宜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84年改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。旧县名。1914年改长乐县置,治今湖北省五

  • 七星渠

    在今宁夏中宁县黄河东岸。清乾隆《宁夏府志》卷8:七星渠“自泉眼山开口,引河水东南流。……至白马、张恩段,延长一百四十里。……渠梢至张恩堡入河, 共浇田七万九千一百六十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