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乐县
①东汉建武十七年(41)置,属淮阳国。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西北四十二里扶乐城。章和二年(88)属陈国。西晋废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复置,属陈州。大业初属淮阳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
②西晋置,属九真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境。南朝宋废。
古县名。东汉建武十七年(41年)封刘隆为扶乐乡侯,后改为县,治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北。属陈国。西晋废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复置。唐贞观元年(627年)并入太康县。
①东汉建武十七年(41)置,属淮阳国。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西北四十二里扶乐城。章和二年(88)属陈国。西晋废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复置,属陈州。大业初属淮阳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
②西晋置,属九真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境。南朝宋废。
古县名。东汉建武十七年(41年)封刘隆为扶乐乡侯,后改为县,治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北。属陈国。西晋废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复置。唐贞观元年(627年)并入太康县。
在今云南昌宁县东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即今江西万载县西南株潭镇。《清一统志·袁州府》: 珠树潭巡司 “在万载县。明初置铁山界巡司,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驻于此”。
又名升仙桥。在今四川成都市北沙河上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“城北十里有升仙桥,有送客观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,题市门曰: 不乘赤车驷马,不过汝下。” 故名。区片名。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东部。泛指
在今新疆拜城县西北二百三十里。清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 卷60: 明布拉克山 “产铁”。
在今湖北荆沙市西长江中。《晋书· 王澄传》: 巴蜀流人与土人忿争,杀县令,屯聚乐乡,请降,“澄伪许之,既而袭之于宠洲”。即此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枚回洲 “下有龙洲,洲东有宠洲”。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南
在今甘肃两当县南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“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,尚婆水注之。山高入云,远望增状,若岭纡曦轩,峰枉月驾矣。悬崖之侧,列壁之上,有神象若图,指状妇人之容,其形上赤下白,世名之曰圣女神。”
一作蒲山国。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属西域都护府。都城在皮山城(今新疆皮山县东南)。东汉时为于阗国所并。西域城国名。汉时王治皮山城(今新疆皮山县东南)。属西域都护。东汉以后役属于阗。
在今山东寿光市西三十里。《左传》: 襄公二十三年 (前550),“臧纥致防而奔齐”。卒葬于此,因名。《水经·淄水注》: “浊水又北径臧氏台西,又北径益城西。” 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5: 臧台 “旧有宋
在今浙江桐庐县东北窄溪镇。明隆庆三年(1569) 移桐江巡司于此。即今浙江省桐庐县东窄溪镇。明隆庆三年(1569年)移桐江巡检司治此。
清宣统元年 (1909) 置,属临江府。治所在伊力嘎 (今黑龙江省抚远县)。民国魏声龢 《吉林地志》: 因 “地当东三省东北之极边,故名”。1913年降为绥远县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置,治今黑龙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