掺八里
即彰八里。即今新疆昌吉市。《元史·李进传》: 至元二十三年(1286),“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,进与力战,众寡不敌,军溃,进被擒。从至掺八里,遁还”。
即彰八里。即今新疆昌吉市。《元史·李进传》: 至元二十三年(1286),“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,进与力战,众寡不敌,军溃,进被擒。从至掺八里,遁还”。
在今河北霸州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二》:中亭河“在霸州南。一名新挑河。又名栲栳圈河。旧有古河,上自莲花台,下达台山,绵亘数十里,岁久淤塞。明嘉靖二十四年,副使陆坤循故道修浚,后复淤。本朝康熙三十八年
即阿伏斤水。在今陕西甘泉县东北三十里。
古运河名。又名漕河。本秦代在春秋吴国故渠基础上开凿的人工运河。六朝时为漕河。隋大业六年(610)重浚,定名江南运河。北起京口(今江苏镇江市),东南经丹徒、丹阳、常州、无锡、苏州,绕太湖之东,直达余杭(
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南。清乾隆《巴县志》卷1:石油溪“有石井现出油,可取供灯火”。
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盘山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盘山水“水出山上,其山峻险,人踪罕交,去山三十许里。望山上水,可高二十余里,素湍皓然,颓波历溪,沿流而下,自西北转注于泃水”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二》: 盘
即今四川隆昌县东二十里石燕镇。有桥跨石燕河上,为往来孔道。清咸丰《隆昌县志》卷10:石燕桥在“县南二十里,下达重庆”。在四川省隆昌县东南部。面积77平方千米。人口5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石燕桥,人口 2
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南南宁河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祁门县: “西南十三里有阊门滩,善覆舟。旻开斗门以平其隘,号路公溪。后斗门废。咸通三年,令陈甘节以俸募民穴石积木为横梁,因山派渠,余波入于乾溪,舟行乃安。
即今浙江龙游县东湖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龙游县: 湖镇市在 “县东三十里。路出兰溪,有湖镇巡司,明初置”。
一作西口。即今安徽肥东县南、南肥河注入巢湖处之施口。1912年 《安徽省全图》: 庐州 (今合肥市) 东南有施口。
即今辽宁法库县西南登仕堡子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铁岭县图: 西南有登仕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