斜谷
在今陕西眉县西南。即褒斜道之东口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 武功县有斜谷。《三国志· 蜀书·诸葛亮传》: 建兴六年 (228) 春,“杨声由斜谷道取郿”。十二年 (234) 春,“亮悉大众由斜谷出”。皆此。《清一统志·凤翔府一》 引 《郿县志》: “斜谷在县西南 三十里,入谷口二百二十里抵凤县界,出连云栈,复百五十里出谷,抵褒城,长四百七十里。” 谷口有斜谷关。
在今陕西眉县西南。即褒斜道之东口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 武功县有斜谷。《三国志· 蜀书·诸葛亮传》: 建兴六年 (228) 春,“杨声由斜谷道取郿”。十二年 (234) 春,“亮悉大众由斜谷出”。皆此。《清一统志·凤翔府一》 引 《郿县志》: “斜谷在县西南 三十里,入谷口二百二十里抵凤县界,出连云栈,复百五十里出谷,抵褒城,长四百七十里。” 谷口有斜谷关。
在今新疆库尔勒市北铁门关哈满沟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敦薨水经尉犁国尉犁城,“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”。
在今河北东光县东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东光县“顺成城” 条下: “又有废玺城,在县东二十里。未详所始。”
在今四川梓潼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84梓潼县: 隐剑泉 “在县北十二里,五丁力士庙西一十步。古老相传云: 五丁开剑路迎秦女,拔蛇山摧,五丁与秦女俱毙于此。余剑隐在路旁,忽生一泉”。
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岸之乞拉丁地区。或以为即日罗亭之异译。见南宋赵汝适《诸蕃志》 卷上 “阇婆国” 条。
北宋置,属翁源县。在今广东曲江县西南。
①唐武德五年(622)置,属罗州。治所在今广西陆川县南四十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龙化县:“以西有龙化水名之。”寻属辩州。大历八年(773)为顺州治。亦曰顺义郡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)废。②辽置,属龙化
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宁陵县南二十四里沟厢集。《左传》:成公十六年(前575),“郑子罕伐宋,宋将鉏、乐惧败诸汋陂。退舍于夫渠, 不儆。郑人覆之, 败诸汋陵, 获将鉏、乐惧。宋恃胜也”。古邑名。春秋宋邑。
即今黑龙江省嘉荫县南之乌拉嗄河。民国《黑龙江志稿》卷4:尼堪河“一作佳里河。《盛京志》作嘉拉, 满州语间隔也。即宝兴河。(乌云)县东南百五十里。东北流五十五里,注于黑龙江”。
在今甘肃通渭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巩昌府通渭县: 照城山 “在县城北。渭水土城西南二里有发云山,其高俯瞰城中”。
北宋置,属淯井监。在今四川长宁县南三江乡。《宋史·蛮夷传》:“庆历四年四月,夷人攻三江砦,诏秦凤路总管司发兵千人选官驰往捕击。……未几,夷众复寇三江砦,指使王用等击走之。”即此。皇祐三年(1051)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