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铺
①明置,属永宁州。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新铺乡。《清一统志·安顺府》: 新铺“在永宁州境……旧皆戍守外”。
②即今广东蕉岭县南新铺镇。清设新铺墟汛。
①明置,属永宁州。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新铺乡。《清一统志·安顺府》: 新铺“在永宁州境……旧皆戍守外”。
②即今广东蕉岭县南新铺镇。清设新铺墟汛。
①五代南唐升元元年 (937) 升靖安场置,属洪州。治所即今江西靖安县。《寰宇记》 卷106洪州靖安县: “取靖安乡以名县。” 宋属隆兴府。元属龙兴路。明属南昌府。民国初属江西浔阳道。1926年直属江
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振太乡驻地。原名草皮街。傣语名太和街。“太” 为棉花,“和” 为箐,意即箐边种过棉花。1916年设草辟县佐。1919年改名泰和县佐。
一名印字山。在今四川宣汉县西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东乡县:印石山“在县治西。以山形方整而名”。
1913年析大姚县置苴却行政委员,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。治所在今四川攀枝花市南仁和街。1929年改为永仁县。
即蓝无里国。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亚齐河下游哥打拉夜一带。《明史·外国传七》: “南巫里,在西南海中。永乐三年遣使赍玺书、綵币抚谕其国。六年,郑和复往使。九年,其王遣使贡方物,与急兰丹、加异勒
北周置,在今河南宜阳县南。《北齐书·段韶传》: “有柏谷城者,乃敌之绝险,石地千仞,诸将莫肯攻围韶……遂鸣鼓而攻之,城溃。”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南。北周建筑石城,恃为险守,《北齐书·段韶传》:“有柏谷城者
即今陕西汉阴县。 南宋绍兴二年 (1142)移汉阴县于此。 《清一统志 ·兴安府》: 滶口镇 “今汉阴厅治”。
①三国魏文帝时置,属荆州。治所在安昌县(今湖北枣阳县南)。后废。东晋末改义阳国复置,移治平阳县(今河南信阳市)。南朝宋属南豫州,后为司州治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与信阳、罗山二县和桐柏县东部及湖北随州、
明洪武二十六年 (1393) 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。二十八年 (1395) 改为宣府护卫。建文四年 (1402) 复置,移治定州 (今定州市)。宣德五年 (1430) 还治今宣化县,属
1937年后日伪置,驻厚和豪特市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)。辖地相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、包头、武川、托克托、清水河、丰镇、兴和、集宁、土默特右旗、察哈尔右翼中旗、察哈尔右翼后旗、察哈尔右翼前旗等地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