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昆 (崑) 仑 (崙) 山

昆 (崑) 仑 (崙) 山

①在今安徽潜山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潜山县 “牛眠山” 条下: “又昆仑山在县东北六十里。上有泉,近置昆仑寨于此。”

②在今福建福安市西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安县: 昆仑山 “高耸万仞。上有天池,池畔多民居”。

③在今福建惠安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惠安县: 昆仑山在 “县东北三十里。势高耸,望之若祥云。南有伏虎岩,清泉石室,最为幽胜”。《清一统志·泉州府》: 昆仑山 “宋蔡襄读书于此。大中祥符间,有僧道养居山南岩下,能伏虎,因名伏虎岩”。

④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二十里。明嘉靖 《淄川县志》 卷1: 昆仑山 “或以形如毂轮,故名”。

⑤在今广西邕宁县东北九塘乡北八里,与宾阳县接界。海拔306米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 106 邕州:昆仑山 “在宣化县东。昆仑关在焉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南宁府宣化县: 昆仑山在 “府东北百里。巉岩峭拔,高出群山,有道极险阨,古设关于此,以扼蛮洞,关上有台…… 《志》 云: 关扼宾、邕两界,旁多岐岭,与诸夷通,据关而守,则间道所当虑也”。

⑥亦名昆嵝山。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北。《清一统志·重庆府一》: 昆仑山 “在江北厅北一百五十里。《元统志》: 据府渠、合之境,高十里,俯视三郡如指掌然,林壑深翠,峰顶绝无尘埃。按 《明统志》作昆嵝山”。

⑦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38引 《竹书纪年》: “周穆王十七年,西征昆仑丘,见西王母。” 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 卷70:东晋永和元年 (345),“酒泉太守马岌上言,酒泉南山,即昆仑之体也。周穆王见西王母,乐而忘归,即在此山。此山有石室、玉室,珠玑镂饰,焕若神宫”。《史记· 司马相如》: “西望昆仑。” 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: “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。”

⑧又作昆仑墟。古昆仑山包括今喀喇昆仑山 (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克什米尔之间)、昆仑山 (西起帕米尔高原,绵延于新疆、西藏之间,向东延入青海境内)。古代把塔里木河南源视为黄河源,昆仑山往往被误为黄河发源处。《山海经· 西三经·西次三经》: “昆仑之丘……河水出焉。” 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: “汉使穷河源,河源出于阗,其山多玉石,采来,天子案古图书,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。”

⑨在今越南东北部河北省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2安南谅江府: 昆山 “在府东凤山县境。岩洞殊胜”。

⑩亦译军屯山。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之昆仑岛。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。元汪大渊 《岛夷志略》: 昆仑 “古者昆仑山,又名军屯山,山高而方,根盘几百里,截然乎瀛海之中,与占城东西竺鼎峙而相望。下有昆仑洋,因是名也。舶泛西洋者,必掠之,顺风七昼夜可渡。谚云: 上有七州,下有昆仑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崇高县

    即西汉之崈高县。西汉武帝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4登封县: “汉置崇高县于此,属颍川郡。东汉省入阳城县。”

  • 三萼山

   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大目洋中之三岳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三萼山“在象山县南海中六十里。其山有三峰,春时三峰之上杂花开发,绮丽可观,因以为名”。古岛名。又称三仙岛。即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中三岳山。

  • 义康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宋康县置,属高州。治所在今广东阳西县东北。大业二年(606)废入杜原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宋康县置,治今广东省阳江市西。属义康郡。大业二年(606年)废。

  • 欣平县

    南朝宋元嘉十年 (433) 侨置,属宋宁郡。寄治成都 (今四川成都市)。南齐属永宁郡。北周废。

  • 凤翔县

    唐至德二年(757)改雍县置,与天兴县同为凤翔府治。治所即今陕西凤翔县。宝应元年(762)省入天兴县。金大定十九年(1179)复改天兴县为凤翔县,仍为凤翔府治。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

  • 常迁县

    东晋李氏成汉时置,属南广郡。当在今四川珙县境。南齐以后废。

  • 乌通山

    在今云南镇雄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镇雄军民府:乌通山在“府北五里。蛮语首曰乌,立曰通,谓此山巍然独峙,如人翘首而特立”。

  • 绥养县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夷州。治所在今贵州绥阳县北。后属牢州。贞观十六年 (642)废。

  • 黑石滩

   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三十里长江中。南宋范成大 《吴船录》 卷下: 瞿塘峡中 “黑石滩,最号险恶”。

  • 坞塔城

    辽建,在今吉林珲春市西北密江乡。《金史·太祖纪》:太祖“既破留可,还攻坞塔城,城中人以城降”。即此。即今吉林省珲春市西北密江村。金为上京路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