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梅堡
即今广东三水市(西南镇)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三水县:西南巡司“在县(今三水市西河口镇)东南十二里。地名杨梅堡,旧有西南寨,洪武三年改置巡司,并置驿于此”。
即今广东三水市(西南镇)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三水县:西南巡司“在县(今三水市西河口镇)东南十二里。地名杨梅堡,旧有西南寨,洪武三年改置巡司,并置驿于此”。
隋仁寿元年(601)改广昌县置,属易州。治所即今河北涞源县。《元和志》卷14飞狐县:“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。”大业初属上谷郡, 隋末废。唐武德六年(623)复置,寄治易州遂城县(今徐水县西北),贞观五年
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置,属牂柯郡。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。三国蜀建兴三年 (225) 为兴古郡治。西晋郡治他移,仍属兴古郡。东晋复为郡治。永和三年 (347) 后改宛暖县。古县名。
又名小南门。即唐成都罗城的南门。唐乾符三年(876)高骈筑成都罗城,周二十五里,开十门。南门曰万里桥门,因近外江万里桥而得名。《宋史·雷有终传》:“王均与其党二万余,南出万里桥门,突围而遁。”即此。
即下迮戍。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沔水北。《魏书·世宗纪》:景明元年(500),“荆州刺史桓道进攻(萧)宝卷下笮戍,拔之”。即“下迮戍”。
①北宋置,属火井县。即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平落镇。②即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洛容县:“东有平乐镇巡检司,治石榴江,后迁县东北中渡。”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平乐镇巡司“在洛容县东北七十里。地
亦作斡儿寒河。即今蒙古国之鄂尔浑河。《明史·李文忠传》:洪武五年(1372),率军由东道北征,经胪朐河,“疾驰土剌河。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,列骑以待。文忠引军薄之,敌稍却。至阿鲁浑河,敌来益众。…
为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的简称。明弘治十年 (1497) 置,驻赣州府 (治今江西赣州市)。辖境屡有变化。嘉靖四十五年 (1566) 定制,辖南安、赣州、韶州、汀州、南雄五府及柳州,相当今赣南、
即陕陌。在今河南陕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6陕县: “陕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。”古地区名。即“陕陌”。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。周成王时周、召二公分主之地。《括地志》:“陕原在陕县西南二十五里,(周、召二公)分
在今贵州晴隆县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8安南卫:乌鸣关“在卫城(今晴隆县)南二里山巅,下入深箐。洪武中置关,有戍兵”。
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二十里。明时建哨于此,设千总驻防。清嘉庆二年 (1797) 移乾州协左营守备驻此。五年 (1800) 乾州 (治今吉首市西南乾州镇) 麻里湾苗民在此起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