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源
在今安徽东至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2池州: 桃源 “在建德县。山溪源远,人迹罕到。当五代之际,衣冠士族,避难于此,皆获免焉,故号桃源”。
集镇名。在云南省鲁甸县东南部、鲁甸坝子东南缘。桃源回族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570。以街址原系野桃林得名。为稻、烤烟、苹果主产区,并产玉米、马铃薯。所产牛干巴有名。有公路西接昆水公路。
在今安徽东至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2池州: 桃源 “在建德县。山溪源远,人迹罕到。当五代之际,衣冠士族,避难于此,皆获免焉,故号桃源”。
集镇名。在云南省鲁甸县东南部、鲁甸坝子东南缘。桃源回族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570。以街址原系野桃林得名。为稻、烤烟、苹果主产区,并产玉米、马铃薯。所产牛干巴有名。有公路西接昆水公路。
即古左里城。今江西都昌县西北五十里左里镇。元、明、清均置巡司于此。
民国置,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南五十四里地方镇。原属费县。清光绪《费县志》:县西北庄上社“地方村,有集”。1938年山东省委机关曾住此。在山东省平邑县东部。面积125平方千米。人口6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地方
亦作梁渔务。辽置,属辽阳府。在今辽宁黑山县东。金大定二十九年 (1189) 改为望平县。辽置,在今辽宁省黑山县东。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升为望平县。
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镇番卫“来伏山”条内:苏武山“俗传苏武尝牧羝于此,盖传讹也”。
元至元十六年(1279)置,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。治所在重庆路(今四川重庆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江安、隆昌、大足、合川、武胜、垫江、达县以东,大巴山以南,湖北建始、五峰、鹤峰及湖南永顺、古丈等县地。明洪武
明嘉靖八年(1529)置,属潞安府。治所即今山西平顺县。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4)废。1912年复置平顺县,属山西冀宁道。1930年直属山西省。在山西省东南部,东临河南省。属长治市。面积 1518 平
①唐开元八年 (720) 升蒲州置,治所在河东县 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)。同年改蒲州。乾元三年 (760) 复置河中府。辖境相当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山以南,稷山、芮城县及运城市以西,陕西大荔县
今广西平乐县东榕津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平乐县: 鲁溪江 “在府东。源出鲁溪山之分水塘,流经平乐县东乐乡曰鲁溪江,出龙平巡司曰涝源江”。
北魏延兴二年 (472) 置,属初安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。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同光县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河南省泌阳县东北。属初安郡。隋属显州。隋大业初改名同光县。
元德州治所。在今四川德昌县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德州:“在(德昌)路之北。其地今名吾越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