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林镇
即今江西分宜县东北双林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5袁州府: 分宜县东北有桑林墟。
在辽宁省台安县西北部。面积206.2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桑林子,人口 1600。 因此地原来桑树多而得名。1947年为第三区,1956年设桑林乡,1958年改公社。1983年复乡,1986年置镇。主产玉米、稻等。有轮胎翻修、粮油加工等厂。鞍羊公路经此。
即今江西分宜县东北双林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5袁州府: 分宜县东北有桑林墟。
在辽宁省台安县西北部。面积206.2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桑林子,人口 1600。 因此地原来桑树多而得名。1947年为第三区,1956年设桑林乡,1958年改公社。1983年复乡,1986年置镇。主产玉米、稻等。有轮胎翻修、粮油加工等厂。鞍羊公路经此。
在今广东廉江市西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零绿县: “以零绿水名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石城县:零洞水 “在废零禄县西三十里。源出县西境零洞山,下流入海。一名零禄水”。
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兰溪县: 高眉山 “在县东北二十五里。杰出群峰,石壁凌空,松阴盖地”。②在今四川万源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太平县: 高眉山在 “县南百五十里。山高而长,两
即今河北崇礼县及张家口市境之清水河。《魏书·道武帝纪》:登国二年(387),“帝幸宁川”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于延水又东,左与宁川水合。水“出西北,东南径小宁县故城西,东南流注于延水”。古
即临嶂山。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蔡甸区东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德安府: “咸淳中,徙治汉阳城头山。”
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益阳县置,属天临路。治所即今湖南益阳市。明洪武初改为益阳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益阳县为州,治今湖南省益阳市,属天临路。辖今湖南省益阳市地。明洪武初复降为县。
在今江西金溪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9抚州金溪县: 铜斗山,“曾文昭公 《铜斗院记》 云,在金溪县南二十里。山能出云雨,弭灾害,为一州七县之望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6抚州府金溪县: 铜斗山在 “县西
北宋置,属镇戎军。在今宁夏固原县境。后废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置,治所在鄂州 (今湖北武汉市武昌)。十八年 (1281) 移治潭州 (今湖南长沙市),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。元末废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置,治衡州路(治今湖南省衡阳市
即今广东陆丰县北大安镇。清乾隆《陆丰县志》卷2:邑北有大安墟。
清顺治末废兴济县置,属青县。即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。后置兴济巡司,有把总驻守。在河北省沧县北部,处南运河、北排河交汇处。面积110.4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兴济,人口1.2万。古名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