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梓潼郡

梓潼郡

①东汉建安二十二年 (217) 刘备置,属益州。治所梓潼县 (今四川梓潼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、安县以东,绵阳、盐亭以北,剑阁以西,陕西宁强、四川青川以南地区。西晋属梁州,永嘉后移治涪县 (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),与巴西侨郡同治,合称为巴西、梓潼郡。孝武时仍移郡治梓潼县。南朝宋复治涪县,属益州。西魏废帝二年 (553) 又移治梓潼故城,改为潼川郡。

②南朝梁天监六年 (507) 置,属巴州。治所在相如县 (今四川蓬安县西五里锦屏镇,一说在县西南三十里利溪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蓬安县及营山县西部地。西魏废。

③北魏置,属东益州。治所在关城 (今陕西宁强县西北平阳关)。后废。

④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梓州置,治所郪县 (今四川三台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、射洪、盐亭、中江等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梓州。


(1)东汉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析广汉郡置,治梓潼县(今属四川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、青川、剑阁、梓潼、江油、绵阳和陕西省宁强等市县地。西晋永嘉后与巴西郡同城而治,治涪县(今四川绵阳市东),合称巴西、梓潼二郡。隋开皇初废。(2)南朝梁天监六年(507年)置,治相如县(今四川蓬安县西陵江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蓬安县一带。西魏时废。(3)北魏置,治关城(今陕西宁强县西北平阳关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部。后废。(4)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梓州置,治郪县(今四川三台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三台、盐亭、射洪等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梓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涧河

   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延庆州: 涧河在 “州南三十里,源出八达岭,岭东四里有青龙桥,涧河经其下,东南流入居庸关,达昌平州界,入于榆河”。②在今山西榆次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太原府一》:

  • 东义村

    在今山西繁峙县西。明成化三年(1467)繁峙县曾移治于此。

  • 铜鉾城

    在今四川绵阳市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昭宗景福元年 (892) 三月,西川将李简邀击杨守忠于钟阳,“夏四月,简又破 (杨) 守厚于铜鉾,斩获三千余人,降万五千人,(杨) 守忠、守厚皆走”。

  • 淮宝县

    1941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由淮安、宝应二县运河以西部分地析置,属盐阜区。治所在岔河镇(今江苏洪泽县东岔河镇)。取淮安、宝应二县首字为名。1949年4月属苏北行署区。1950年撤销,并入淮阴、淮安、宝应三

  • 白腊桥

   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衡州府衡阳县“分水冈”条下:“又府东有黄巢岭。崇祯十一年,临武、蓝山群贼攻衡阳, 自焦源河联舟蔽江,踞黄巢岭,官军击破之。又追败之于白腊桥。……白腊桥在府南三里。”

  • 胥岭

    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六十四里。与桐庐县接界。宋 《淳熙严州图经》 卷2建德县: “北至分水县界六十里,以胥岭为界。”

  • 下湖

    在今浙江杭州市北。宋《淳祐临安志》卷10:下湖“在钱塘门外,其源出于上湖”。南宋淳祐七年(1247),西湖水涸,曾引天目山水经余杭塘河入下湖,再用水车输入西湖,以救干旱。宋林逋有《上湖闲泛舣舟石函因过

  • 错拉宗

    即错拉。今西藏错那县。

  • 菱溪

    一名荇溪。在今安徽滁州市东。为清流河支流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2滁州: “菱溪在清流县。出永阳岭西,经皇道山下。欧阳修有 《菱溪石记》。本名荇溪,避杨行密嫌名改曰菱溪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29滁州: 菱

  • 泰川县

    唐贞观初置,属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北。七年 (633) 属龚州。十二年 (638) 废入平南县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初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北。属燕州。七年(633年)改属龚州。十二年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