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景县
亦作北景县。西汉置,属日南郡。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。《水经·温水注》:“比景县, 日中头上,景当身下,与景为比。如淳曰:故以比景名县。阚骃曰:比,读荫庇之庇。景在己下,言为身所庇也。”南齐以后废。隋大业元年(605)平林邑复置,为荡州治。三年(607)为比景郡治。后废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越南广平省宋河下游地区。东晋后地入林邑。隋大业元年(618年)复置,后又废。
亦作北景县。西汉置,属日南郡。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。《水经·温水注》:“比景县, 日中头上,景当身下,与景为比。如淳曰:故以比景名县。阚骃曰:比,读荫庇之庇。景在己下,言为身所庇也。”南齐以后废。隋大业元年(605)平林邑复置,为荡州治。三年(607)为比景郡治。后废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越南广平省宋河下游地区。东晋后地入林邑。隋大业元年(618年)复置,后又废。
元置,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西北。后废。元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西北。后废。
在今甘肃平凉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平凉府》: 暖泉城 “在平凉县北暖泉上。明嘉靖八年韩昭王筑。高三仞,复道相连,亭榭十数,为览游之所”。
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高州府茂名县 “东门营” 条内: “又有茅峒,在府东南十里。四山环合,中有隙地,可以藏兵,当山缺处,一径迤逦,通神电以西诸路。成化二年,‘贼’邓公长据此,知府
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北莫干山上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乌程县: 莫干山 “在府西南百五十里。上有铸剑池,旁有磨石,相传吴王铸剑处”。
古名陵水。即今山西临县东湫水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42石州定胡县引 《冀州图经》 云: “湫水河北从楼烦郡,南入龙泉郡,经吕梁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汾州府》 引 《临县志》: “湫河发源兴县湫水寺,南行八十里
即今河南商丘县西北小坝集。明嘉靖《归德州志》卷1 《村镇》:“小坝,州西三十里。”旧为濒河要津,黄河改道后,成为沃野。
①即今四川大竹县东北八十里石桥铺镇。《清一统志·绥定府二》:石桥铺“在大竹县。本朝置县丞于此”。民国时置县佐。②即今四川重庆市西三十里沙坪坝区石桥铺。明正德《四川志》卷13重庆府巴县:西有石桥铺。乾隆
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。清废。
一作崤函。为殽山与函谷关的合称。相当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。峻阜绝涧,阪道迂回,形势险要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 “褚先生曰: 吾闻贾生之称曰: ‘秦孝公据殽函之固。’” 《集解》 韦昭曰: “殽
又名福庆寺。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莲花岭北。唐建。清乾隆八年(1743)改名天成寺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15引《乾隆十二年御制天成寺诗》:“下瞰山麓,如深巷屈曲,硐泉苔石,历历可数。远眺林峦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