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济北郡

济北郡

①秦置,治博阳 (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旧县)。辖境南至今山东泰安、莱芜,西至德州、平原,东至邹平、阳信,北至河北盐山、海兴等地。西汉初改置济北国。后国除屡改为郡,不久复为国。南朝宋改济北国为郡,徙治肥城 (今山东肥城市)。北魏改置东济北郡。

②南朝宋改济北国置,属兖州。治所在蛇丘县(今山东肥城市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肥城、平阴等市县地。北魏徙治卢子城 (今平阴县西南旧东阿东北),北齐迁治卢县 (今茌平县西南五十里)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初复置。唐改为东泰州。

③北魏置,属济州。治所在卢子城 (今山东平阴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县及茌平县部分地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废。


(1)秦析齐郡置,治博阳县(今山东泰安市东南)。因在济水之北,故名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德州、茌平以东,东平、泰安、莱芜以北,邹平、信阳以西及河北省沧州、海兴以南地。秦亡后,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,改置为济北国。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又复为济北郡。文帝二年(前178年),又改为济北国。(2)南朝宋置,治肥城县(即今山东肥城市)。北魏徙治卢子城(在今山东平阴县旧东阿东北),辖境相当今山东省东阿、阳谷东北部及茌平南部等地。北齐省。隋复置。治卢县(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),辖境有所扩大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济阳郡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四十八溪

    ①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普觉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铜仁府平头著可司:四十八旗(溪)屯军“在司东南(按,应为西南)。为湖广军民杂处之地,嘉靖中议筑堡于此,恃为险囤。不果”。《清一统志·松桃厅》 作

  • 达尔罕贝勒旗

    喀尔喀右翼旗的俗称。旗府驻地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地百灵庙镇北。

  • 菜荠山

    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三十里海中之彩旗山岛和大孟山岛。清光绪 《嘉兴府志》 卷13: “两山如门,中有菜荠港,海舟出入,于此最险。乍浦三关,此其一也。”

  • 双岔口

    在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东北,隔江与朝鲜境遥对。清张风台《长白征存录》卷3:双岔口“此口为中国暖江、韩国葡萄江合流之处,名曰鸭绿江。由葡萄江而上直接包胎山(即葡萄之转音)。由暖江而上,直接长白山。一旦

  • 陀陵县

    北宋置,属邕州左江道。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卢镇。元属太平路。元末太平路曾治于此。明属太平府。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)并入永康州。古县名。北宋羁縻县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北驮卢。属邕州。元为

  • 大伊山

    在今江苏灌云县西北。其北有小伊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海州“蛎山”条下:“州南百里有大、小伊山,南北相距约二十里。”

  • 羊昌关

    亦作羊肠关。明永乐中置,属平武县。在今四川平武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龙安府平武县“胡空关”条内:羊昌关在“府西北十五里。其地有羊昌山,山崖层叠,通铁蛇官道”。

  • 良德墟

   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。南朝陈为务德县治。隋、唐为良德县治。今为高州水库淹没。

  • 西东垣县

    东晋义熙十二年(416)置,属河南郡。治所约在今河南新安县。北魏泰常八年(423)废。

  • 白田头山

    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沅陵县“南山”条下:白田头山“乱峰嵯峨。每雪霁后,山头积素,望若图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