涪川郡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费州置,治所在涪川县 (今贵州思南县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思南、德江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费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费州置,治涪川县(今贵州思南县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思南县及德江县南部、印江县西部地区。乾元元年(758年)又改费州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费州置,治所在涪川县 (今贵州思南县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思南、德江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费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费州置,治涪川县(今贵州思南县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思南县及德江县南部、印江县西部地区。乾元元年(758年)又改费州。
明置,属感恩县。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南感城镇。
明洪武十九年(1386)置,治所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乍浦镇。清顺治七年(1650)废。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置,治今浙江省平湖市东南乍浦镇。属海宁卫。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废。
战国赵邑。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扶柳城。《战国策·赵四》:“三国攻秦,赵攻中取扶柳。”西汉置扶柳县。古邑名。战国中山国邑。后属赵。即今河北省冀州市西北扶柳城。因其地有扶泽,泽中多柳,故名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
北宋端拱元年 (988) 置,治所在黎阳县(今河南浚县东)。天圣元年 (1023) 改为安利军。明道中复为通利军。熙宁三年 (1070) 废。元祐初复置,政和五年 (1115) 升为浚州。北宋端拱元年
在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嘉定县: 赵泾 “北通练祁,南出为封家浜,亦曰封家渡。又南为月河,出吴淞江”。
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东。清王闿运《湘军志》卷11:咸丰十年(1860)镇压梧州义军,“五月,军至贺,夹水为屯。贺城东隔水,有大市曰东街,居廛盛于县城,寇据为栅。戊午,王月亮、李金旸分攻东街,破二卡,
①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南六里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9延平府《山川》:文笔峰“在南平县西南罗源里。高耸群山之巅,为潭津诸峰之首冠”。嘉靖《延平府志》卷2《山川》南平:文笔山“在资福里。一峰秀耸,如卓笔然”。②
古运河名。又名漕河。本秦代在春秋吴国故渠基础上开凿的人工运河。六朝时为漕河。隋大业六年(610)重浚,定名江南运河。北起京口(今江苏镇江市),东南经丹徒、丹阳、常州、无锡、苏州,绕太湖之东,直达余杭(
①西汉置,属上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四十里古城。西晋属广宁郡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义熙十一年 (415),“魏王嗣行如濡源,遂至上谷涿鹿、广宁”,即此。北魏末废。②1914年改保安县置,属直隶口
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瓮安县“黄滩关”条下:四牌砦“旧播州叛苗所聚”。在今贵州省瓮安县东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总兵李应祥遣将蔡兆吉攻杨应龙,抵菁岗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