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淮西

淮西

①地区名。亦称淮右。隋唐以前,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,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,所以习称今皖北、豫西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。《史记·荆燕世家》: 汉高帝六年 (前201),立 “高祖弟交为楚王,王淮西三十六城”。

②唐方镇名。为淮南西道简称。


(1)古地区名。隋唐以前,从长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渡淮,这一段淮水流向系自南向北,故习称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,亦称淮右。(2)唐方镇名。全称淮南西道。至德元载(756年)置淮南西道节度使,简称淮西节度使,治颍川郡(今河南许昌市)。乾元元年(758年)移治郑州(今河南郑州市),次年移治寿州(今安徽寿县),上元二年(761年)移治安州(今湖北安陆市),大历八年(773年)移治蔡州(今河南汝南县),十一年移治汴州(今河南开封市)。十四年还治蔡州,号为淮宁军,寻又改为申光蔡节度使。贞元十四年(798年)改号彰义军,元和十二年(817年)复为淮西节度使。长期领有申、光、蔡三州,相当今河南省郾城、上蔡、新蔡以南,西平、遂平、确山、信阳以东地区。长期为李希烈、吴少诚、吴少阳、吴元济等割据,元和十二年(817年)为中央平定,次年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铜山

    在今江苏仪征市西北铜山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23扬州江都县:“大铜山在县西七十二里。即《汉书》称吴王濞即山铸钱,此其处也。”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、长江北岸。明隆庆《仪征县志》载:“大铜山在县西北二

  • 廓州

    ①东魏武定元年 (543) 侨置,寄治肆州敷城县郭城 (今山西原平市西北)。北齐改为显州。②北周建德五年 (576) 于浇河故城置,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9廓州: “盖以开廓边境为义。

  • 靖远砦

    北宋宣和三年 (1121) 废兑州置,属邕州。在今广西东兰县东南。元废。

  • 汾桥

    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“《魏土地记》曰,(晋阳)城东有汾水南流,……水上旧有梁,青荓殒于梁下,豫让死于津侧,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。”清代已圮。

  • 土扶桥

    即今河南息县西北三十四里土桥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4:咸丰十一年(1861)十月,“夥目霍光玉、岳得洋等股复在息境土扶桥等处啸聚”。

  • 前秦

    十六国之一。公元350年氐族贵族苻洪称三秦王。352年子健据关中称帝,建都长安 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,国号秦。史称前秦。357年苻坚即位后,灭前燕、前凉及代国,曾一度统一我国北方。394年为后秦所灭。

  • 临源县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桂州。治所即今广西兴安县。明曹学佺 《广西名胜志》 卷1: “临源者以地临湘、漓二水之源也。” 因名。大历三年(768) 改为全义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析始安

  • 大板镇

    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驻地。清初以来为巴林右旗驻地。乾隆十九年(1754)迁治今巴林右旗北五十里沙巴尔台苏木。1912年复迁回大板镇。“大板”,蒙古语称“伊和板生”,意为大房子。(1)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

  • 皇化县

    隋开皇十一年 (591) 置,属尹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大湟江口。《元和志》 卷38皇化县: “因县东一里皇化水为名。” 大业二年 (606) 废入桂平县。唐贞观七年 (633) 复置,属浔州。北

  • 徐渠州

    唐天宝前置羁縻州,属雅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