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州
①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光安县(今越南义静省香山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。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阿州。
②五代后蜀改洋州置,治所在兴道县 (今陕西洋县)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(1)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光安县(今越南河静省香山附近)。属南德州(八年改德州)。贞观元年(627年)属驩州。八年改阿州。十三年废。(2)五代蜀改洋州置,治兴道(今陕西洋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西乡、洋县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①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光安县(今越南义静省香山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。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阿州。
②五代后蜀改洋州置,治所在兴道县 (今陕西洋县)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(1)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光安县(今越南河静省香山附近)。属南德州(八年改德州)。贞观元年(627年)属驩州。八年改阿州。十三年废。(2)五代蜀改洋州置,治兴道(今陕西洋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西乡、洋县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西汉都城长安苑囿。故址不详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4载: “思贤苑,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,以招宾客。苑中有堂室六所,客馆皆广庑高轩,屏风帏褥甚丽。”
唐武德二年(619)置,治所在石楼县(今山西石楼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县地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石楼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石楼等县地。贞观元年(627年)省。
亦作峰山镇。北宋置,属新明县。即今四川武胜县 (沿口镇)。
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西十里长江南岸。嘉靖《归州志》卷1:沙镇溪镇在“州西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:沙镇溪“在归州西十里。溪中有石长十余丈,横截江心。明嘉靖间新滩暴涨,一夕忽不见。至今称利涉焉”
唐置羁縻州,属安南都护府。治所在武兴县(今越南谅山省谅山)。北宋后废。唐置,治文谅县(今越南谅山省谅山)。属安南都护府。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省一带。北宋后废。
一作鄯阳县。隋大业元年 (605) 改招远县置,属朔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。三年 (607)改属马邑郡。唐复属朔州。辽以后作鄯阳县。明洪武初废。古县名。又作鄯阳县。隋大业元年(605年)改招远县置,治
即今河南宝丰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6龙兴县: “县城本通鸦城,即后汉贾复城也,复南击郾所筑。后魏太和二十三年,孝文帝亲征马圈,行至此城,昏雾,得三鸦引路,遂过南山。故号通鸦城。”
即镇场镇。今为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西南正场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通州(今南通市)东有“正场”。
即今甘肃宕昌县治。《元和志》卷39宕州怀道县:“宕昌故城,今为交和戍,在县东五十二里。”北宋熙宁七年(1074)于此置宕昌砦。
宋置,在今江西德兴市西南四十里。元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