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山

白山

①即白庙儿山。在今河北沽源县南。《后汉书·乌桓传》:建武二十一年(45),“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,代郡以东尤被其害。……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,最为强富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年(732),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击契丹,“与虏战于白山”。胡三省注:“白山,后汉时乌桓所居,在五阮关外大荒中。”

②即今吉林省东南部之长白山。《北史·勿吉传》:“其国与隋悬隔,唯粟末白山为近。”《金史·世纪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白山、黑水是也。”又《高丽传》:“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,有山曰白山,盖长白山,金国之所起焉。 ”

③在今江苏南京市东。《宋书·刘述传》:刘述与从弟秉,同谋诛萧道成,“事败走白山,追禽伏诛”。《南史·韦载传》:“载有田十余顷,在江乘县之白山。”皆此。

④在今浙江临海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台州府:白山“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。望之如雪。其上有湖,其下有溪”。

⑤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与桐庐县界上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紫溪又东南流,径白山之阴,山甚峻极,北临紫溪。”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:白山“山上有浮石,纯白,故名”。

⑥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4赤斤蒙古卫:白山“在卫北二十里。多草木禽兽,土人呼为折罗漫山”。

⑦亦名阿羯山、阿羯田山。在今新疆库车县北。为天山支脉。《隋书·西域传·龟兹》:“龟兹国,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。”《新唐书·西域传·龟兹》:王白氏“居伊逻卢城,北倚阿羯田山,亦曰白北,常有火”。

⑧又名折罗漫山。即今新疆中部之天山。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:永平十七年(74)十一月,奉车都尉窦固“出敦煌昆仑塞,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,遂入车师”。注引《西河旧事》曰:“白山冬夏有雪,故曰白山,匈奴谓之天山,过之皆下马拜焉。去蒲类海百里之内。”又《魏书·西域传》:“焉耆国, 在车师南, 都员渠城, 白山南七十里。”


古山名。又名太白山(《魏书·勿吉传》)、徒太山(《新唐书·北狄传》)、长白山、从太山、不咸山。即今吉林省东部长白山。北魏勿吉及隋靺鞨七部之一的白水部居此一带,并以此得名。《金史·世纪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、长白山,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白山黑水是也。”即此。参见“长白山(1)”、“不咸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禁门关

    明置,在今四川天全县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天全六番招讨司: “又禁门关、紫石关亦在司西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: 禁门关在 “司治西禁山下”。

  • 南宁路

    元泰定元年 (1324) 改邕州路置,属岭南广西道。治所在宣化县 (今广西南宁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市及邕宁、武鸣等县地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改为南宁府。元泰定元年(1324年)改邕州路置,治宣

  • 赵家场

    ①即今四川达县南赵家镇。清乾隆 《达州志》 卷1: 赵家场 “在州南方,去城九十里”。②即今四川开县南赵家镇。清咸丰 《开县志》 卷3: 赵家场 “离城四十里”。

  • 竹水

    又名赤水。亦名大赤水。源出陕西渭南市东南箭谷山下,北流注渭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竹山“竹水出焉,北流注于渭”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竹水“南出竹山,北径媚加谷,历广乡原东,俗谓之大赤水,北流注于渭”。《寰

  • 青州站

    元置,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。元 《析津志》 天下站名: “端州百二十 (里) 青州。” 明改散三站。

  • 临湖侯国

    东汉改临湖县置,属庐江郡。治所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八十里临璧山下。后复为县。东汉改临湖县置,治今安徽省无为县西南。后复改为县。

  • 杨贵妃墓

    在今陕西兴平市西马嵬坡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天宝十五载(756),安禄山攻占长安,玄宗仓皇西逃,行至马嵬驿,六军愤怒,杀死杨国忠。“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,缢杀之”。至德二年(757)玄宗密令中官将贵妃迁

  • 洗马岭

    在今河北赤城县龙关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龙门卫: 洗马岭,“太宗北征次龙门,获北寇遗马二十余匹于洗马岭,即此处”。

  • 榆次县

    秦置,属太原郡。治所即今山西榆次市。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(448) 废。景明元年 (500) 复置榆次县。北齐废,移中都县治此。隋开皇十年 (590)改中都县为榆次县,属并州。大业初属太原郡。唐属太原府

  • 苗力

    即今云南永胜县东南仁和镇。1913年改为仁里,设县佐于此。1988年改为仁和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