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县
西汉置,属北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南十里益城。东汉为侯国,改属乐安国。后复为县。西晋废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寿光市南,属北海郡。东汉改置益侯国。后国除复旧。西晋省。
西汉置,属北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南十里益城。东汉为侯国,改属乐安国。后复为县。西晋废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寿光市南,属北海郡。东汉改置益侯国。后国除复旧。西晋省。
东汉改富城县置,属东平国。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市南。三国魏复为富城县。
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治所在巨鹿县 (今河北巨鹿县北夏旧城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巨鹿县地。武德四年 (621) 废。
即今广西钟山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富川县:“西南有钟山县(镇), 旧治于此,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霭石山下,而置边蓬寨巡检司于旧治。”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。明于此置巡检司。
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北四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安吉州引《吴兴统记》云:“尧时洪水,于此山作市。”故名。唐皎然《顾渚行》:“尧市人稀紫笋多。”即此。
又称野鸡关。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永顺府》: 野雉关 “在桑植县西南五十里。一名野鸡关。路通澧州永定县”。又称野鸡关。在今湖南省桑植县西南。
亦作怀口镇。即淮州镇。今四川金堂县东南淮口镇。民国 《四川省乡镇概况图》: 金堂县东南沱江东岸有淮口镇。在四川省金堂县中部。面积47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淮口,人口1万。因古淮州治金堂峡
即今山西静乐县城。西晋末置三堆县治此。《北齐书·文宣帝纪》:天保四年(553)帝讨山胡,“因巡三堆戍,大狩而归”。《元志和》卷14静乐县:“城内有堆阜三,俗名三堆城。”
唐元和初置,属泸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古蔺县。北宋乾德二年 (964) 废。唐元和元年(806年)置,治今四川省古蔺县。以境内蔺草丛生,故名。北宋废。
在今新疆鄯善县西南。《宋史·高昌传》:太平兴国六年(981),王延德使高昌,“次历地名宝庄,又历六种,乃至高昌”。
在今山东聊城市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元十一年 (386),吴深据清河以叛,慕容垂攻拔其垒。深单马走,“垂进屯聊城之蓬关陂”,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