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卢川
即葫芦河。今宁夏南清水河。《宋史·刘昌祚传》: 元丰四年 (1081),从高遵裕征西夏,“昌祚出胡卢川,次磨齐隘”。
即葫芦河。今宁夏南清水河。《宋史·刘昌祚传》: 元丰四年 (1081),从高遵裕征西夏,“昌祚出胡卢川,次磨齐隘”。
①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六十余里龙山镇。宋《宝庆四明志》卷18定海县:伏龙山在“县治西北八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定海县:伏龙山“首尾跨东、西两海门,状如卧龙。南去龙山所十里,屹临水漈,为舶必由之道,盖
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东南八十里暖里。清有外委把总驻守。
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南水子乡结藏村。清康熙四十年 (1701) 置鲁密结藏土百户。
元置,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土坎镇(关滩)。明废。元置,在今重庆市武隆县(巷口)西北旧城东。明废。
西晋元康初建于谷水上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。潘岳 《西征赋》: “驻马皋门。” 《水经·谷水注》: “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……谓之皋门桥。”
即淯井监。在今四川长宁县南双河镇。《宋史·蛮夷传》:大中祥符初,“先有蛮罗忽余,防援井监”。
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明州。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西北甘禄一带。贞观十三年 (639) 废入越裳县。
北宋于灵关镇置,属卢山县。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。北宋曾公亮《武经总要前集》卷20:“灵关镇砦在卢山县界,至县八十里。四面险峻,控带蕃界,今有土兵镇守。”
清乾隆七年 (1472) 置,属承德府。治所即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。四十三年 (1778)改为滦平县。
从吉林白城子(今白城市)至内蒙古阿尔山(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阿尔山镇)。1937年日伪将洮索线延筑至阿尔山后又延至伊尔施。从吉林省白城市入内蒙古自治区,经乌兰浩特市至阿尔山市伊尔施镇。长354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