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公泉
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甘泉寺中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68引 《皇朝类苑》 云: “鼎州甘泉寺,介官道之侧,始寇莱公南迁日,题于东楹曰: ‘平仲酌泉经此,’ 回望北阙,黯然而去。未几丁晋公又过之,题于西楹曰谓之 ‘酌泉’,礼佛而去。” 淳熙中,南轩张栻榜曰“莱公泉”。
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甘泉寺中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68引 《皇朝类苑》 云: “鼎州甘泉寺,介官道之侧,始寇莱公南迁日,题于东楹曰: ‘平仲酌泉经此,’ 回望北阙,黯然而去。未几丁晋公又过之,题于西楹曰谓之 ‘酌泉’,礼佛而去。” 淳熙中,南轩张栻榜曰“莱公泉”。
即今四川成都市东北弥牟镇。《明史·朱燮元传》:万历年间,“石砫女土司秦良玉卒败贼(奢崇明)牛头镇,复新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新都县:弥牟镇,“牛头即弥牟镇,音讹也”。集镇名。在山东省寿光市境西部。属
清置,属沿河口都司。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河北。清于此设把总。
一作苇驮坪。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9金州: “绍兴十六年和好成。割上津县鹘岭关外卓驮平为界。” 民国臧励龢 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 讹为草驮坪。
北周武成元年 (559) 改白水县置,为邵郡治。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。隋开皇初属邵州,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垣县。义宁元年 (617) 另置亳城县,属绛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四
即雷首山。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,共水出焉。”即此。
唐永徽中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治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。后废。唐羁縻州名。属何国,治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。辖境相当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地区。后废。
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北长老乡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)曾五、陆三等扰河池,陆荣廷破之于长脑。
宋废鲁阳五堰,改建为东、西两坝。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三》 “五堰”条引明韩邦宪《东坝考》:“太祖初都金陵,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,可避江险。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,建石闸起闭
即今四川、贵州两省境之乌江。《寰宇记》卷120彭水县:“更始水又名涪陵,今名内江水。《水经注》云:更始水即延江文津也,言水下入涪陵,别名涪陵水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76黔州:涪陵江,“《图经》云:自本州
清光绪元年(1875)置,属台北府。治所即今台湾基隆市。九年(1883)改名基隆厅。清光绪元年(1875年)置,治基隆(今台湾基隆市)。属台湾府。辖境约当今台湾省基隆市。光绪九年改名基隆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