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虎头山

虎头山

①在今辽宁铁岭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铁岭卫: 虎头山 “在卫东南百十里”。

②在今福建德化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泉州府德化县: 虎头山在 “县西百五十里。有古寨,周围七里余,其中泉石如画,外极高峻,避兵者依之,万夫莫敌”。

③在今台湾高雄市西北打鼓山。一说今台南市西安平附近。《东西洋考》: 东洋针路澎湖屿,“用丙已针,五更,取虎头山”。元汪大渊 《岛夷志略》 作斧头山。《顺风相送》 作虎仔山。

④在今湖北襄樊市市区西南虎头山路一带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82襄阳府: 虎头山 “在襄阳县东南五里半。山形蹲踞,因名”。《元史·阿术传》: 至元四年(1267),“阿术过襄阳,驻马虎头山,指汉东白河口”。即此。

⑤在今湖北鄂州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81寿昌军: 虎头山 “在武昌县东三里。《土俗编》 云: 上枕虎头,下瞰南湖,一佳胜也”。

⑥即秀山。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海中之大虎山岛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9广州府: 虎头山 “在东莞县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,有大虎、小虎二山,俗号虎头门。外夷入贡及使外夷者皆道此”。

⑦在今广东惠来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来县: 虎头山在 “县东北一里。两石夹峙,其中空洞,外望若虎之昂首”。

⑧在今广东雷州市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18雷州: 虎头山 “在海康县东七十里。枕海”。《清一统志 ·雷州府》: 虎头山,“ 《旧志》: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”。

⑨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十五里,与马鬃山隔江相望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: 至元十年 (1273): “合刺请于渠江之北云门山及嘉陵江西岸虎头山立二戍,其以图来上,仍乞益兵二万。诏给京兆新签军五千益之。”即此。

⑩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南八十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富顺县: 虎头城在虎头山,“其山高六十余丈,蹲踞江边,状若虎头”,因名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富顺监: “咸淳元年,徙治虎头山。” 即此。

(11)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,为玉垒山向西伸延入岷江内一山头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 “北江少东为虎头山。”


(1)古山名。(1)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。《元史·阿术传》:元至元四年(1267年),元将阿术初过襄阳,驻马虎头山,望汉东白河口,即此。(2)又作斧头山(《岛夷志略》)、虎仔山(《顺风相送》)、打狗屿(《东番记》)。俗称打鼓山、打狗山。即今台湾省高雄市西万寿山。《东西洋考》东洋针路澎湖屿:“用丙巳针,五更,取虎头山。”一说在今台南市西安平区附近。(2)古岛屿名。即“秀山(2)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仙霞岭

    在今浙江省西南部。主峰在今浙江江山市南保安乡南。系钱塘江、闽江、鄱阳湖水系分水岭。《方舆胜览》卷7衢州:仙霞岭“在江山县。黄巢传云:巢破饶、信、衢等州,刊山开道,即此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9浙江总叙:仙

  • 开福寺舍利塔

    即景州塔。在今河北景县城内西北角。《清一统志·河间府》:开福寺“在景州治西北。明洪武中建。前有古塔,隋文帝建。为级十三,高二十二丈”。

  • 干盐池堡

    明置,属固原州。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北盐池乡东南老城。《方舆纪要》固原州:干盐池堡“在西安所西北,接靖远卫界,为州境设险处”。清以后废。

  • 芙蓉街

    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北四十里芙蓉镇。清光绪《乐清县志》卷1《邑里》:十七都有大芙蓉。明朱谏有《寓芙容蔡怀德宅送方秀才还昆阳诗》。

  • 陵云 (雲) 栅

    一作凌云栅。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元和十一年 (816) 九月,“李光颜、乌重胤奏拔吴元济陵云栅”。

  • 道乡台 (臺)

    (臺) 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寺傍。明《寰宇通志》 卷55: 道乡台 “宋邹浩号道乡,为右正言,谪衡州经此,守臣温益下逐客之令,旅店不敢容,风雨夜渡湘江,有僧列炬迎之。有诗一无烦冤抑郁之思。张敬夫 (张

  • 沈黎镇

    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卷32黎州:“周天和三年开越嶲,于此置黎州。隋废州,置沈黎镇。”

  • 音扎哈河

    即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彦吉嘎高勒。《清一统志·乌珠穆沁部》: 音扎哈河 “在左翼东南一百五十五里。自阿噜科尔沁界流入境,西北流,入芦水”。

  • 小乡县

    北魏建义元年(528)置,属南绛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曲沃县境(一说在今山西翼城县西)。西魏恭帝时改属绛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汾东县,大业初废。义宁元年(617)复置小乡县,属翼城郡。唐属绛州,武德九

  • 仲山

    一作中山。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,跨淳化县界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:汾阴得鼎,“迎鼎至甘泉,……至中山”。颜师古注:“中读曰仲,即今云阳之中山也。”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一》 引《泾阳县志》:“仲山在县西北七十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