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尾溪
在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台湾府》: 虎尾溪 “在嘉义县北六十五里、彰化县南,二县以溪为界。过此而北,人烟渐少。《旧志》: 源出大山中,从柴里斗六门社流出,截溪分流而北,经东螺社南,折而西南流,复合为一,西入于海”。
在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台湾府》: 虎尾溪 “在嘉义县北六十五里、彰化县南,二县以溪为界。过此而北,人烟渐少。《旧志》: 源出大山中,从柴里斗六门社流出,截溪分流而北,经东螺社南,折而西南流,复合为一,西入于海”。
即阳纡。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》称“秦之阳华”为天下九薮之一。高诱注:“阳华在凤翔,或曰在华阴西。”见“杨纡”。
①即今江苏东海县西马陵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海州:“马岭山在州西五十里,接山东沂州接界。”②亦作马领山。在今河南新密市南。《水经·洧水注》:“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。水出山下,亦言出颍川阳城山,山在
唐置,属剑门县。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六十里剑门镇北大剑山口。大小剑山峰峦连绵,下有隘路如门,故名。地势极为险要,历为蜀之天然门户,皆为戍守处,兵家必争之地。唐李白 《蜀道难》 诗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
①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由广东之程乡、兴宁,福建之武平、上杭,江西之安远等县地析置,属江西赣州府。治所在林子营(今广东平远县北仁居镇)。四十二年还闽、赣地,止以兴宁、程乡地置县,属潮州府。《方舆纪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于九赕置,属丽江路。治所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巨甸镇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“盖以铁桥自昔为南诏、吐蕃交会之大津渡,故名。”清顺治十六年(1659)废。唐名罗波九睒
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龙山上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 建。寺前有燃灯石塔一座,高5.33米。《北史·唐邕传》 载: “文宣 (高洋) 尝登并州童子佛寺望并州 (晋阳) 城。” 即此。
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沁源县北部析置,属太岳区。治绵上 (今山西沁源县西北)。1945年12月撤销,并入沁源县。(1)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西省沁源县北,属西河郡。北宋庆历六年(
1914年依前高雷阳道改置,属广东省。治茂名县 (今广东高州市)。辖境约当今广东信宜、阳春、阳江以西及雷州半岛地区。1920年废。1914年6月以清末高雷阳道区域置,治茂名县(今广东茂名市)。属广东省
即今四川南充市东东观镇。民国《南充县志》卷1:东观场“在治东六十里。跨螺溪岸。当顺渠大道,为下东第一大镇”。
又称巴甸江。即今甸溪河。在云南弥勒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弥勒州:八甸溪“在州治北。其源有三,一出旧村,一出阿欲山,一出北倾山,至州治东而合流,南入盘江,或谓之巴甸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