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公峡
在今四川长宁县南长宁河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长宁县: 虞公峡“在县治东。昔有石闭塞水道,不通舟楫。宋嘉定间,虞杭孙来知军事,开凿大石,舟楫始通。《名胜志》: 峡在县东十五里武宁溪上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 虞公峡 “在长宁县 (今双河镇) 东十五里。……石山大刻 ‘虞公峡’ 三字”。
在今四川长宁县南长宁河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长宁县: 虞公峡“在县治东。昔有石闭塞水道,不通舟楫。宋嘉定间,虞杭孙来知军事,开凿大石,舟楫始通。《名胜志》: 峡在县东十五里武宁溪上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 虞公峡 “在长宁县 (今双河镇) 东十五里。……石山大刻 ‘虞公峡’ 三字”。
即鹤鸣山。在今四川大邑县西北三十里鹤鸣乡境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鲁传》: “祖父陵,客蜀,学道鹄鸣山中,造作道书以惑百姓,从受道者出五斗米,故世号米贼。”即“鹤鸣山(1)”。
在今广西蒙山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永安州: 银江 “在州东。源出州东北之平峒,过三昧巢,又南会于西江”。
即今缅甸钦敦江。一说指今迈立开江。唐樊绰 《蛮书》 卷2: “丽水一名禄卑江,源自逻些城三危山中,南流过丽水城西,又南至苍望,又东南过道双王道勿川西,过弥诺道立栅,又西与弥诺江合流,过骠国,南入于海。
西汉置,属乐浪郡。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北道瑞兴东南、开城西北一带。三国属带方郡。西晋后废。
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龙华镇。清乾隆《屏山县志》卷1:龙溪乡在“县西北八十里,有观音、龙华二场”。咸丰元年(1851)设平安营于此。
亦作火站。即今塔吉克斯坦苦盏。《明史·西域传》:坤城“奉贡通名天朝者”有火占。
在今甘肃天水市西百里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“竹岭水出南山竹岭,二源同泻,东北入藉水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元兴三年(404),西秦“乞伏乾归与仇池杨盛战于竹岭”。即此。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。东晋义熙十二年
亦曰郭家堡。即今甘肃秦安县西北郭嘉乡。明嘉靖 《秦安县志》 卷2作 “郭嘉”。清乾隆《直隶秦州新志》 卷1: 秦安县 “西北四十里郭家镇”。(1)在辽宁省兴城市北部。面积117.1平方千米。人口1.2
即天回山。在今四川成都市北三十里。《太平御览》卷166引扬雄《蜀王本纪》:“有王曰杜宇,出天隳山。”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3:天隳山“玄宗幸蜀返跸之后, 土人呼曰天回(山)”。
明洪武中置,属临安府。治所在左作村(今云南红河县东南三十三里石头寨)。清康熙四年 (1665) 改土舍,后属石屏州。嘉庆二十四年(1819) 改属建水州。1913年设行政区。明改七溪部置,治今云南省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