郙阁
或称郙阁道。在今陕西略阳县西二十里。东汉灵帝建宁三年 (170) 太守李翕建,时人勒铭颂之。赵明诚 《金石录》 有 “汉武都太守李翕碑”。《清一统志 ·汉中府二》 引 《县志》,谓阁 “临江崖,高数十丈,俗名白崖,水溢则上下不通,故李翕凿石架木,建阁以济行人,废址犹存”。
或称郙阁道。在今陕西略阳县西二十里。东汉灵帝建宁三年 (170) 太守李翕建,时人勒铭颂之。赵明诚 《金石录》 有 “汉武都太守李翕碑”。《清一统志 ·汉中府二》 引 《县志》,谓阁 “临江崖,高数十丈,俗名白崖,水溢则上下不通,故李翕凿石架木,建阁以济行人,废址犹存”。
即鼎鼻山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南。《宋书·臧质传》:东晋义熙十年(414),朱龄石伐蜀,蜀主谯纵,“遣大将谯抚之屯牛脾,又遣谯小苟重兵塞打鼻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四川省彭山县南岷江西岸。东晋义熙九年(413
即今甘肃东部马莲河,为泾水支流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6庆阳府:马莲河“在合水县西南四十里。来自安化县合冉家河,南流入真宁县界合九龙川”。古称马岭水、泥水。泾河支流。在甘肃省东部。上源有两支,西支环江,源于
①在今四川江油市西。《寰宇记》卷83绵州彰明县:灵台山“在县北。一名天柱山。高四百丈。即汉张道陵升仙之所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彰明县“大华山”条内:“县北二十里有灵台山。山高秀。亦名天柱山。”②亦名云
即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岐岭镇。清同治《广东图说》卷90:长乐县有岐岭墟汛。
①秦置,属薛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六里。因邹山为名。西汉改邹为驺,属鲁国。三国魏复为邹市。北齐徙治今邹城市。唐属兖州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)省为镇,入仙源县。元丰七年(1084)复置,仍属兖
自陕西凤县东北草凉驿入栈,西南至凤县折东南经留坝县,又南至褒城旧治北鸡头关出栈。北段即古故道(亦称陈仓道),南段即古褒谷道。五代以前自褒谷北上或趋斜谷出眉县(今陕西眉县),或西经故道出陈仓(今陕西宝鸡
在今安徽濉溪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咸通十年(869)七月,“康承训克临涣,杀获万人,遂拔襄城、留武、小睢等寨”。在今安徽省濉溪县境内。唐咸通十年(869年),康承训攻庞勋,进克此寨。
即巨洋水,亦即今之弥河。源出今山东临朐县沂山西麓,北流径临朐县东,又北经青州市东,又东北流径寿光县界,东北入海。《后汉书·耿弇列传》:耿弇击张步,“追至巨昧水上”。注:“巨昧,水名, 一名巨洋水,在今
明置,属剑州。在今四川广元市南嘉陵江东岸虎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剑州 “紫石驿” 条:“州东八十里有虎跳水驿。”
①北宋置,属镇戎军。在今宁夏固原县南五十里大湾乡武家坪。熙宁四年(1071)废,五年于此置张义堡。②在今四川高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高县:安边堡“在县城北。《志》云:其地当兴、珙、筠三县之要道。永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