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匀长官司
明洪武十六年 (1383) 改上都云等处长官司置,属都匀安抚司 (后改都匀府)。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南七里。清以后废。
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改上都云等处军民长官司置,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南。属都匀卫。永乐十七年(1419年)属贵州布政司。寻还属都匀卫。弘治七年(1494年)属都匀府。清属都匀县。后废。
明洪武十六年 (1383) 改上都云等处长官司置,属都匀安抚司 (后改都匀府)。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南七里。清以后废。
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改上都云等处军民长官司置,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南。属都匀卫。永乐十七年(1419年)属贵州布政司。寻还属都匀卫。弘治七年(1494年)属都匀府。清属都匀县。后废。
元至元二十年(1283)于废西宁军置,属顺庆路。治所在渠江县(今四川广安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安、华蓥、岳池等市县地。明洪武四年(1371)改为广安州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置,治渠江县(今广安市
在今湖南醴陵市北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: 姜岭 “相传有姜士会者居此。俗讹为姜维岭。数峰屏峙如障”。
春秋时卫地。在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。《春秋》: 僖公二十八年 (前632),“晋侯、齐师、宋师、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,楚师败绩”。即此。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附近。古邑名。春秋卫邑。在今山东省鄄城县西
古蜀国开明氏都。在今四川新都县西北二十里军屯乡清白江边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 蜀志》:“蜀以成都、广都、新都为三都,号名城。”
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九十里贺兰山拜寺口北岗上。建于西夏时期。两塔东西对峙,相距80米,均为砖砌空心八角檐式塔,高40余米。东塔十三层,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影塑两个彩绘兽面,兽面之间彩绘日、月、云图案,造型
即今湖北西北部蛮河。为汉水支流。《左传》: 桓公十三年 (前699),楚屈瑕伐罗,“及鄢,乱次以济”。杜注: “鄢水,在襄阳宜城县入汉。” 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夷水,蛮水也。桓温父名夷,改曰蛮水……
即大雅口。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八十五里雅口乡。清为土都司驻地。民国时设县佐。
即东阳江。兰江支流。在今浙江金华市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金华县: “城南有东阳江,亦曰婺港,自东阳县流经此。”即“金华江”。
明洪武九年(1376)改广西等处行中书省置,治所在静江府(今广西桂林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(除钦州、灵山、防城港、合浦以外地),贵州罗甸县、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、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、册亨布依
在今山西大同县北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 白登县有采掠山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 引《旧志》: 采掠山 “在县东北四十里。一名采药山。其山多产药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