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金城县

金城县

①西汉置,属金城郡。治所即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西固城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金城郡注引应劭曰: “初筑城得金,故曰金城。” 臣瓒曰: “称金,取其坚固也。” 十六国前凉为金城郡治。西秦曾迁都于此。北魏废。隋大业初改子城县复置,为金城郡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兰州市。隋末改名五泉县。唐咸亨二年(671) 复名金城县,为兰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 又改为五泉县。

②北魏初置,属金城郡。治所在龙支堡 (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)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) 改名龙支县。

③北周置,为旭州通义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碌曲县东南。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为美俗县。

④唐武德二年 (619) 改因城县置,属延州。治所在今陕西甘泉县西北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名敷政县。

⑤唐武德四年 (621) 分涟水县置,属涟州。治所在今江苏涟水县北二十里。贞观元年 (627)废。

⑥唐景龙二年 (708) 改始平县置,属雍州。治所在马嵬城 (今陕西兴平市西二十五里马嵬镇)。《元和志》 卷2: “景龙二年,金城公主出降吐蕃,中宗送至此县,改始平县为金城县。” 开元元年 (713) 属京兆府。至德二载 (757) 改名兴平县。

⑦唐乾元二年 (759) 改广武县置,属兰州。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县东南。后地入吐蕃,废。

⑧唐末置,为应州治。治所在今山西应县东。乾符间移治今应县。明洪武初废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晋天福二年 (937),“应州马军都指挥使金城郭崇威亦耻臣契丹,挺身南归”。胡三省注: “按此非兰州之金城,乃应州之金城县也。”

⑨北宋置,为羁金城州治。治所即今广西河池市。元废。

⑩1919年8月改金县置,属甘肃兰山道。治所即今甘肃榆中县。同年10月改名榆中县。


(1)古县名。(1)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。属金城郡。十六国前凉为金城郡治,西秦乞伏乾归称河南王迁都于此。北魏废。隋大业初改子城县为金城县,治今兰州市。为金城郡治。后改为五泉县。唐咸亨二年(671年)复改为金城县,为兰州治。天宝元年(742年)又改为五泉县。(2)北魏置,治龙支堡(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)。西魏改为龙支县。(3)北周置,治今甘肃省碌曲县东。为通义郡治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为美俗县。大业初又改为洮源县。(4)唐武德二年(619年)以因城县改名,治今陕西省甘泉县西北。天宝元年改名敷政县。(5)唐武德四年分涟水县置,治今江苏省涟水县北。属涟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仍废入涟水县。(6)唐景龙四年(710年)以始平县改名,治今陕西省兴平市。唐中宗于是年送金城公主入蕃,别于此,因名。属雍州。至德二载(757年)改今名。(7)唐乾元二年(759年)改广武县置,治今甘肃省永登县。属兰州。广德元年(763年)地入吐蕃后废。(8)五代唐明宗以其出生地金凤城为金城县,治今山西省应县东。为应州治。北宋乾符中迁治今应县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废入应州。(9)北宋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金城江镇。为宜州所领羁縻金城州治。元废。(2)旧县名。1919年改金县为金城县,治今甘肃省榆中县。同年又改为榆中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渚河

    在今河北邯郸市南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牛首水 “又东出城,又合成一川也。又东澄而为渚,清水东南流注拘涧水,又东入白渠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平府一》 “渚、沁二河” 条下: “ 《旧志》,渚河在邯郸县南,其

  • 南龙冈

    在今河南正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真阳县: 南龙冈 “在县南三里。势颇高峻,拱峙如屏”。

  • 宛城

    在今湖北荆门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荆门州》:古宛城 “在荆门州南六十里。《旧志》: 魏立荆州,理宛城。即此也”。

  • 肃州路

    蒙古至元七年 (1270) 置,属甘肃行省。治所即今甘肃酒泉市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东,高台县以西地区。明洪武二十七年 (1394) 改置肃州卫。见“肃州(1)”。

  • 柏社镇

    北宋置,属德阳县。即今四川德阳市西北柏隆镇。

  • 诺济城

    唐建,在今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境。《新唐书·南诏传》: 贞元十五年 (799),吐蕃以 “一军自诺济城攻巂州”。又同书 《韦皋传》 载: 贞元十七年 (801),韦皋使巂州将“陈孝阳率蛮苴那时等道西泸攻

  • 云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琅邪郡。当在今山东东部。东汉省。

  • 勃海所

    在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北。明弘治中置勃海守御千户所。清设守备驻此。

  • 忽帖罕站

    又作胡帖干站。元置,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大古洞村。元 《析津志》 天下站名: “吾纳苦百三十 (里) 忽帖罕、塔海万户。” 明改克脱亨站。

  • 长桥海

    在今云南蒙自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蒙自县:长桥海在“县东二十里。构木为梁,长十余丈, 四面皆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