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金城山

金城山

①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石埭县: 金城山,“ 《志》 云: 在县西二里,势如罗郭,因名”。

②在今湖北咸宁市西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陆水又屈而西北流,径其 (下隽) 县北,北对金城,吴将陆涣所屯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12江夏县: 金城山“在县东南二百三十里。下有村,在金口水南。村人堰水成塘,以此为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江夏县“赤壁山” 条下: 金城山 “吴将陆焕尝屯兵于此。《南迁录》 所云 ‘金城险固’ 者也”。

③在今湖北崇阳县东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一》: 金城山 “宋黄庭坚读书其上,黑池犹存”。

④在今湖南临武县东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临武县 “舜峰山” 条下: 金城山 “山高广。旧时土人于上垒石为城以避寇”。

⑤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南五十里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26武冈军: 金城山 “在武冈县界,是石真人所治之处,第六十八福地也”。

⑥在今湖南新宁县南十五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3宝庆府: 金城山“道书以为第六十八福地。石真人所治处”。

⑦又名金山。在今广东潮州市旧城内北部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00潮州: 金城山 “见 《九域志》。有韩木,韩退之所植也。不知名。土人以岁开花为登第之兆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潮州海阳县: 金山“一名金城山,东临恶溪,西瞰大湖,为一郡之胜”。

⑧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 ·太平厅》:金城山 “在厅东二百四十里。前江发源于此”。

⑨亦名隆城山、崇城山、金粟山。在今四川仪陇县城内北隅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仪陇县: “县城原在金城山顶,四望悬绝,石壁高八十丈,周回五里,惟西南稍通人马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68仪陇县: 金城山“在县治北。众山环向,如雉堞然,石壁高八十丈,周回五里,惟西南有径可通。上有数石,如贮米囊,故亦名金粟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?利

    古地区名。 东晋时译作修利, 唐译作��利。据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载: 其地东起素叶水城 (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),西至羯霜那国 (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沙赫里夏勃兹附近

  • 大龙潭

    ①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石阡府苗民司:“大龙潭在司(治今思南县南尧民里)北。澄深不测,有灌溉之利。”②即古雷塘。在今广西柳州市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龙潭“在马平县(今柳州市)

  • 巩哈县

    1939年析伊宁县置,属新疆省。治所即今新疆尼勒克县。1954年改为尼勒克县。旧县名。1939年由尼勒克设治局升县,并改名巩哈县。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驻地尼勒克镇。1953年更名倪利克县。19

  • 马鬃镇

    北宋置,属江津县。即今四川江津市。北宋乾德五年(967)移江津县治此。

  • 龙剑

    唐方镇名。景福元年(892)置,治所在龙州(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)。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注:“龙剑节度,领龙、剑、利、阆四州。”相当今四川平武以东, 旺苍以西,梓潼、南部以北地区。后废。唐方镇名。

  • 西路扎萨克图汗旗

   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扎萨克图汗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东部比格尔附近。

  • 浪溪河

    即今广西融安县东北浪溪河。融江支流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14融州: 浪溪 “在融县东北”。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 浪溪江 “在融县东北六十里。一发源永宁州高望山; 一发源义宁县大罗山,西流至县界。又宝江

  • 荡洞堡

    明成化八年 (1472) 建,在今贵州三穗县东北坦洞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镇远府邛水司: 荡洞堡 “《黔略》 云,邛水、施秉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,清浪卫止控扼在外道路,其苗所自入防御最切者,荡洞、得

  • 越王城

    ①辽置,属祖州。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。《辽史·地理志一》 祖州: “越王城,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西伐党项、吐浑,俘其民放牧于此,因建城。”②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十二里会稽山之阴。《左传》: 哀公元年 (

  • 怀仁山

    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。东魏置怀仁县以此名。《寰宇记》卷22海州怀仁县:“怀仁山在县北四十里。其山无草木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