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阖闾城

阖闾城

①亦作阖庐城。春秋时吴王阖闾筑,为都城。在今江苏苏州市旧城区。《越绝书》 卷2: “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,陆门八,其二有楼。水门八。” 《吴地记》 作四十二里。西晋左思 《吴都赋》 即写此城。

②故址在今江苏无锡县西南四十五里闾江乡。《吴地志》: “阖闾城,周敬王六年,伍员伐楚还,运润州利湖土筑之,不足,又取黄渎土,为大小二城。阖闾伐楚还,取以为号。子城在无锡西富安乡,地名闾江。” 明洪武 《无锡县志》 卷3: “阖闾城在州西富安乡,相去四十五里。” 今古城遗址尚存。


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和无锡市马山区胡埭镇境内、闾江附近。为春秋时期吴、楚、越三国争霸,吴王阖闾为防御楚国和越国的进攻,于周敬王六年(前514年)令大臣伍子胥所筑。城四周皆河围绕,城墙仅遗存西南半边。城为长方形,周约2420米,东西长约910米,南北宽约600米。城墙底部宽约20余米,现高2~4米不等。城南面略偏东处有一宽约36米的洞口,可能是当时的门洞。城后有胥山、濮射山、龙山作屏障;前方远处是南山山脉,左边是太湖,形势险要。山上烽燧墩,山下土城,进可攻、退可守,为古代军事要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云镇

    即今浙江缙云县治。自唐万岁登封元年(695)至今历为缙云县治。1931年置镇。(1)在浙江省缙云县西部、好溪中游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75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五云,人口2.1万。自武周

  • 土塔

    在今印度纳加帕蒂南西北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:土塔“居八丹之平原,木石围绕,有土砖甃塔,高数丈。汉字书云:‘咸淳三年八月毕之,传闻中国之人其年��彼,为书于石以刻之。至今不

  • 太湖水

    即今安徽太湖县境之皖河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6引《元和志》:太湖县“东北三十五里有太湖水,因以为名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25太湖县:太湖水“源出县西稻积山,东南流入大江”。

  • 赤金堡

    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)筑,后设都司驻守。故址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。

  • 常州路

    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升常州为路,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武进、晋陵二县 (同治今江苏常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、无锡、江阴、武进、宜兴等市县地。至正十七年 (1357) 朱元璋改为常州府。元至元十

  • 敦敦河

   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支流阿纽依河。清康熙 《皇舆全览图》 作 “墪墪河”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 敦敦河 “在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九百五十七里。源出明噶里窝集,西北流入混同江”。

  • 兰津桥

    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景东府引《滇纪》云:“旧在府西南,跨澜沧江上。后汉永平初所建。明朝永乐初修,高广千仞,两岸峭壁林立,飞泉急峡,复磴危峰,森罗上下,熔铁为柱,以铁索系南北

  • 阳湖口集

    即今河南鹿邑县西北阳湖口乡。清光绪《鹿邑县志》卷3《市集》:“阳湖口集,去城三十里。”

  • 高家坨

    一名高坨子。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六十里高坨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海城县图: 西北有高家坨。

  • 管山口镇

   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铜陵县: “管山口镇在县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