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阳城

阳城

①传说为夏都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附近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禹避舜之子于阳城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颍川郡阳翟县注引《世本》称:“禹都阳城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注引《汲冢书》亦称:“禹都阳城。”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。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。禹于是遂即天子位,南面朝天下,国号曰夏后。”

②即春秋时阳或阳樊。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“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,与南源合,水出阳城南溪。阳亦樊也。一曰阳樊。”

③战国楚地。在今安徽界首市境(一说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)。楚悼王时为阳城君封邑。《吕氏春秋·上德》:“墨子钜子孟胜,善荆之阳城君, 阳城君令守于国。”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为阳城人。即此。

④即今河北清苑县西南四十里阳城镇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中山国蒲阴县:“有阳城。”《水经·滱水注》:博水“东径阳城县,散为泽渚,……世谓之阳城淀也。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,故陂得其名焉。……今城在(蒲阳)县东南三十里”。五代营垒之地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晋开运二年(945),“晋军至阳城。庚申,契丹大至,晋军与战,逐北十余里,契丹逾白沟而去”。


(1)古都名。相传为夏禹都城。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城镇。《世本》:“夏禹都阳城,避商均也。”(2)古邑名。(1)战国齐邑,后入于燕,复入于赵。在今河北省清苑县西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悼襄王九年(前236年),“赵攻燕,取貍、阳城”。即此。(2)战国楚邑。在今安徽省界首市境(一说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)。楚悼王时为阳城君封邑。《吕氏春秋·上德》:“墨者钜子孟胜,善荆之阳城君,阳城君令守于国。”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为阳城人,当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特肯河

    亦作特恳河。在今俄罗斯萨哈林岛 (库页岛) 西北部。清康熙 《皇舆全览图》: 库页岛西海岸有 “特恳河”,河口为特恳噶山。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卷23: 特肯河 “出阿当吉山西麓,西流径特肯噶珊北入海。其

  • 林亭口镇

    即今天津市宝坻县东南四十五里林亭口镇。清乾隆 《宝坻县志》 卷6: “最著为林亭口,盖巨镇也。”在天津市宝坻区东部、箭杆河南岸。面积42平方千米。人口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林亭口,人口 3520。据传明成

  • 巴彦南称土司

    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(香达)南,扎曲与吉曲之间。乾隆《西宁府新志》卷19塞外贡马番族:“住牧奇可地方巴彦南称七族,距苏尔莽五百余里。”

  • 敦化县

    ①五代晋天福初改郴县置,属敦州。治所即今湖南郴州市。后汉乾祐初复名郴县。②清光绪七年十二月 (1882年1月) 析宁古塔副都统辖地置,属吉林府。治所在敖东城 (今吉林敦化市)。民国魏声龢 《吉林地志》

  • 龙目山

   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长兴县:龙目山“在县西百里。山岭高五百余丈,与江南广德州接界”。

  • 总举土司

    清末析玉树土司置,为玉树四土司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曲麻莱县西北境。民国周希武《玉树调查记》 卷上: “总举百户驻通天河北曲马来云地方,东南距结古十二日程。” 民国间废。

  • 勐 (猛) 卯安抚司

    清顺治十六年 (1659) 改蛮莫安抚司置,属腾越厅。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市东十里姐勒。乾隆五十二年 (1787) 迁治勐卯城 (今瑞丽市西郊)。傣语 “勐” 为地方,“卯” 为雾濛濛,意即雾濛濛的地方。

  • 穷石

    传说夏代有穷后羿所迁。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 魏绛对曰,“后羿自鉏迁于穷石”。其地说法各异:(1)即穷谷,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五十里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 正义引《括地志》:“河南有穷谷,盖本有穷氏所迁也。”(2

  • 元怿墓

    俗称“青菜冢”。又因讹传而称“司马懿坟”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北四里洛孟公路东侧瀍河西岸。据1948年该墓被盗掘时出土墓志称:“王讳怿,字宣仁,河南洛阳人也”。为“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、太师丞相、大将军

  • 保子关

    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北杂谷河注入岷江处保子冈上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威州: “西北有保子关。”《清一统志·杂谷厅》: 保子关 “在厅西北一里,湔、沱二水之中,为汉羌出入要冲”。按厅指旧威州,今汶川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