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阳山县

阳山县

①西汉置,属桂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南攸县西南六十里。初元元年(前48)封长沙剌王(《汉书·王子侯表》 误作“孝王”)子宗为阳山侯,即此。寻改名阴山县。

②西汉置,属桂阳郡。治所在今广东阳山县东青莲镇东南连江之北。东汉并入阴山县。三国吴孙皓复置,改属始兴郡。治所在今阳山县南连江之南。梁属阳山郡。隋属熙平郡。唐属连州, 神龙元年(705)移治今阳山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2连州:阳岩山“在阳山县西十二里。《旧经》云, 日出光照此山,因名”。县以阳岩山为名。元属桂阳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)改属韶州府,十四年(1381)改属连州。民国初属广东岭南道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

③唐武德元年(618)升阳山镇置,属登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大渡河南岸。《寰宇记》卷77通望县:阳山县“因山为名”。九年(626)属雅州,贞观二年(628)属嶲州,大足元年(701)属黎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通望县。唐陈子昂《送魏兵曹使嶲州得登字》诗云:“阳山淫雾雨,元子慎攀登。”即此。


(1)古县名。(1)西汉置,治今湖南省攸县西南六十里。初元元年(前48年)封长沙剌王(《汉书·王子侯表》误作“孝王”)子宗为阳山侯,即此。属桂阳郡。寻改名阴山县。(2)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置,治今四川省汉源县东南大渡河南岸。属黎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通望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广东省西北部、连江中游,北邻湖南省。属清远市。面积 3242 平方千米。人口52.6万。辖20镇、2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阳城镇。《舆地纪胜》引《九域志》:“阳山县有阳岩山,日出先照,故名阳山。”秦末设阳山关。西汉设阳山县,治今县东南,属桂阳郡。东汉省阳山县入阴山县。三国吴复置阳山县,改属始兴郡。南朝齐省阴山县入阳山县。南朝梁、陈阳山县属阳山郡。隋属熙平郡。唐神龙元年(705年)移今治,属连州。宋属连州。元至元十九年(1282年)属桂阳州。明初改属韶州府,洪武十四年(1381年)仍改属连州,隶广州府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改属连州直隶州。1914年属岭南道。1920年属广东省。1949年属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,1950年属北江专区。1952年属粤北行政区,1956年属韶关专区。1959年撤县并入连阳各族自治县,1960年复县。1970年属韶关专区,1983年属韶关市,1988年改属清远市。属南岭山地一部分,为喀斯特高原盆地。地表起伏大,东北端的石坑崆(猛坑石)海拔 1902 米,是广东省最高峰。连江自西北向东南流贯中部,有秤架河、岭背河、七拱河汇入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主产稻,并产玉米、甘薯、花生、大豆、木薯。盛产油茶、茶叶。是广东省山棕、乌桕、油桐、蓖麻、杂木、蚕桑种植基地之一。广东省林业重点县之一,有杉、马尾松、樟、杂木、毛竹等。建有乳阳八宝山自然保护区。特产洞冠梨、阳山板栗、酥梨、阳山鸡和青莲豆豉。有煤、铁、钨、铜、铅、锌、大理石、石灰石、瓷土等矿。工业有采矿、化肥、造纸、制糖、建材、食品、森工、机械等。是全国小水电重点县之一。107、323国道和梅岭公路在县境交会。连江通航。名胜古迹有贤令山游息洞和摩崖石刻、北山寺、钓鱼矶旧址以及黄燕岩、仙狮岩。连江同冠峡、夹理峡、龙牙峡等峡江山水和水口风光为风景旅游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叠溪长官司

    明永乐四年 (1406) 置,属叠溪千户所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较场乡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3叠溪所: 叠溪长官司 “在所城北一里。……渴卓等五寨属之”。清初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

  • 彭门山

    即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寿阳山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54彭州: 彭门山 “两峰如阙,相去四十步,名天彭门,因以名州。又曰: 彭祖出入此山,因名彭门”。相近有牛心山,与彭门山隔江相对。

  • 深泽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中山国。治所即今河北深泽县。《资治通鉴》 东晋隆安元年 (397),胡三省注:“宋白曰: 深泽县以界内水泽深广为名。” 东汉废。②北魏改南深泽县置,属博陵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深泽县东南二十七里

  • 翚岭关

    即徽岭关。在今安徽绩溪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绩溪县: 翚岭关 “在县西北十五里太平镇。有关城”。

  • 古勇县

    ①唐永泰二年(766)置,属郎茫州。治所在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北六十里田房。后废。②元置,属腾冲府。治所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古永。后废。古县名。(1)唐置,治今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境。属安南都护府。后

  • 搽里八

    元代西藏地名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·宣政院》 载: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其属附见有搽里八万户。《汉藏史集》 (藏文版) 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,搽里八 (蔡巴) 为乌思地区 (前藏) 六

  • 赤阪

    在今陕西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:建兴八年(230),魏司马懿等欲攻汉中,“丞相(诸葛)亮待之于城固、赤阪”。即此。即今陕西省洋县东龙亭山。三国魏太和四年(230年),曹真、司马懿

  • 南坪堡

    即今湖北利川市西北四十里南坪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王佺堡

    亦作王景堡。明置,属宁夏左屯卫。即今宁夏永宁县西南旺全村。

  • 阳翟

    传说夏禹都此。战国为韩邑。在今河南禹州市。韩景侯曾移都于此。《史记·韩世家》:景侯九年(前400),“郑围我阳翟”。在今河南省禹州市。相传夏禹都此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裴骃《集解》引徐广曰:“夏居河南,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