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陵县

陵县

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 改陵州为县,治所即今山东德州市。三年 (1266) 复为陵州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降为陵县,属济南府。永乐七年(1409) 移治德州故城,即今山东陵县。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。1925年改属德临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


在山东省西北部。属德州市。面积1213.8平方千米。人口55.7万。辖9镇、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陵城镇。汉置安德县属平原郡。隋为平原郡治,又分置将陵县,治今县北。唐为德州治。北宋因之,移将陵县于长河镇(今德州市)。蒙古宪宗三年(1253年)升将陵县置陵州,至元二年(1265年)降为陵县。次年复为陵州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降陵州为县,废安德县入德州,七年移德州于故陵县(今德州市),十三年置陵县于此,属济南府。1913年属东临道,1925年属德临道,1928年直属省。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,属鲁北行政区。1941年更名匡五县,属冀鲁边区二专区。1945年属渤海行政区二专区。1949年复名陵县,次年属德州专区。1952年撤陵县,1961年复置。1967年属德州地区,1994年属德州市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,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。境内有马颊河、德惠新河、朱家河、笃马河流过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为主。工业有化肥、化工、磷肥、毛纺、农机修造、电器、酿造、木器、粮油加工等。104国道及永馆、乐德公路纵横县境。古迹有颜子碑、平原君墓、孙公墓、东方朔墓、神头汉墓群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盐岭径 (逕)

    在今广东潮阳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潮州府潮阳县: 盐岭径 “在县西百里,其山与普宁县接界,道通惠来县”。

  • 银山塔林

   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银山南麓古延寿寺遗址上。是该寺中高僧的墓塔。共有砖塔七座,其中金代五座,元代两座。有六角和八角形两种。金塔均为八角密檐式,高20米。须弥座及第一层塔身均有精美雕饰,塔檐向上逐层微减

  • 田村寨

    在今山东即墨市东北九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即墨县“走马岭寨”条下:田村寨“与栲栳岛等寨俱筑城戍守”。

  • 赤水江

   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南,凤仪镇南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:赤水江“源出定西岭,东南流入楚雄府旧定边县界,合礼社江”。

  • 扎哈苏淖尔

    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西北,额尔齐斯河西岸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卷5:额尔齐斯河“既会布昆,北流径札哈苏淖尔东。扎哈苏二淖尔皆周数十里,南北相去里许,两淖尔间置卡伦”。

  • 甘露山

    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十五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9黄州:甘露山“在黄陂。陈高宗时,甘露降。曾于南司州建甘露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黄陂县:甘露山“峰峦叠出,林木郁然”。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。峰峦叠出,林木蔚

  • 临泃城

    又名临渠城。石赵所置,因临泃水而名。在今河北三河市东南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泃河“又东南径临泃城北,屈而历其城东,侧城南出”。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临泃县于此。

  • 北郢州

    南朝梁置,治所在定阳县(今湖北随州市西北)。西魏改为欵州。

  • 猎德汛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郊天河区珠江北岸猎德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“茅滘埠” 条:“番禺县有波罗、石冈、猎德、乌涌、车陂等埠,向设水兵巡守江路。” 清为汛,有守备驻防。嘉庆年间于此设炮台,咸

  • 龙山石窟

   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四十里龙山东巅。共有洞窟9个(其中第9窟已毁),开凿于古昊天观遗址旁东、南两个崖面上。洞窟主体分三部分,第4、5窟为一组, 居崖面主要位置;第1、2、3窟为一组,分上、中、下三层;第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