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莲水
即今广东阳山县东岭背河,南流至青莲镇注入连江。《清一统志 · 连州》: 洭水 “一名阳溪。……至县治,绕城南而东,合通儒、青莲二水,穿三峡而东……”。
即今广东阳山县东岭背河,南流至青莲镇注入连江。《清一统志 · 连州》: 洭水 “一名阳溪。……至县治,绕城南而东,合通儒、青莲二水,穿三峡而东……”。
即今河北献县西北三十二里陌南乡。清乾隆《献县志》 卷3市集: 有陌南。
旧名新民埠。即今广东花都市驻地新华街。1955年花县迁治于此。1993年改设花都市。
地区名。战国赵地,后属秦。在今河北献县、河间、青县、泊头等市县地。以在两河之间而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 “文信侯欲攻赵,以广河间”; 又 《赵策二》: “割河间以事秦。” 皆此。西汉置河间国。(1)
①亦名浣花草堂。在今四川成都市区西郊浣花溪畔。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故居。唐乾元三年(760)诗人在此盖草舍居住,即诗中所云“万里桥西宅,百花潭北庄”。北宋元丰间,在旧址建祠宇,近梵安寺,成为成都
即今福建光泽县西北铁牛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光泽县: “铁牛关在县北五十里。相传唐广明中置。《闻见录》: 光泽有铁牛、火烧、云际三关。”
明万历二十九年 (1601) 改黄平安抚司置,属平越府。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四十里旧州镇。辖境相当今贵州黄平、余庆、瓮安、湄潭等县及凯里市地。清不辖县。康熙二十六年 (1687) 移治兴隆卫城 (今
东汉建武元年(25)公孙述据蜀,改蜀郡置。治所在成都县(在今四川成都市)。十二年(36)复为蜀郡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以蜀郡改置,治成都县(今四川成都市)。十二年复为蜀郡。
在今天津市和平区西部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 建普陀寺。五十八年 (1719) 易名海光寺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,海光寺毁于炮火。
清地区名。指内札萨克蒙古六盟之地。明末,漠南(包括兴安岭东)蒙古各部归附后金、清,编为旗,设札萨克管领;至康熙九年(1670),陆续增置至四十九旗,各旗牧地也先后划定。按各部地域,若干旗会为一盟,置盟
清宣统元年(1909)改阿勒楚喀副都统置,属吉林省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。民国初属吉林省滨江道。1928年直属吉林省。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。城南白城有金故都上京及会宁府遗址。古旧县名。清宣统元年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