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蹄寺
西晋郭瑀建,名马蹄寺。明改普观寺。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乡。《清一统志·甘州府》:普观寺“在张掖县南一百三十里祁连山下。《行都司志》:内有浮屠塔,古名马蹄寺。有石门二十、石洞七,广狭不一,俱凿佛像,土人倚洞立为禅堂。明初,敕改今额”。今有马蹄寺石窟群,为北魏至明时所建。
西晋郭瑀建,名马蹄寺。明改普观寺。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乡。《清一统志·甘州府》:普观寺“在张掖县南一百三十里祁连山下。《行都司志》:内有浮屠塔,古名马蹄寺。有石门二十、石洞七,广狭不一,俱凿佛像,土人倚洞立为禅堂。明初,敕改今额”。今有马蹄寺石窟群,为北魏至明时所建。
即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官渡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山县 “吉阳关” 条下: “县南百二十里有官渡堡。……为成化以后增置,为控驭之所。” 清置巡司于此。
即今山西五台县东七十里高洪口乡。明洪武九年 (1376) 置巡司于此。清乾隆七年 (1742)裁。
明洪武二年 (1369) 于旧洮州置,属洮州千户所。在今甘肃临潭县 (旧城)。隆庆五年 (1571)设守备。清改设都司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开州置,治所在开江县 (今四川开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开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开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开州置,治盛山县(今重庆开县)。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开县地。乾
即春秋时郑时来邑。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。《春秋》: 隐公十一年 (前712),“公会郑伯于时来。”杜注: “时来, 也。 荥阳县东有厘城, 郑地也。”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济水又东南径厘
在今福建长泰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长泰县:马洋溪“在县东北四十里。源有二, 出山谷间,滩途险恶,合流入龙溪县界……注于九龙江”。
蒙古太宗七年 (1235) 改林州置,属彰德路。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。宪宗二年 (1252) 复为林州。至元二年 (1265) 复改林县,未几复为林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改为林县,属彰德府。民国
西周封国。姒姓。在今陕西华县西南。《尚书·顾命》:乃同召“彤伯”。战国时为秦邑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惠王二十一年(前349),“与秦会彤”。《六国年表》:秦孝公二十四年(338),“孝公薨。商君反,死彤
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东南板石庙乡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伊通州: “东南: 大星岭,其东板石屯,伊通河出西北。”
①即今江西安福县西南洋溪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7: 安福县西路 “田里又十五里至洋溪,即罗塘司”。1934年2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在此设洋溪政治局 (县级)。②在今湖北枝城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