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庆寺石窟
在今河南义马市东十四里石佛村。原有白鹿寺,武周圣历元年 (698) 改名鸿庆寺。石窟始凿于北魏,唐代续凿。现存六窟,五、六两窟没入土中。其中四窟半埋土中。第一窟平面近方形,有中心塔柱,柱上雕刻多已剥蚀。后壁浮雕降魔变图,东西两壁浮雕佛传故事。雕刻精致,为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。第二窟为正方形,圆顶。龛内坐佛等头手均有损坏。第三窟为正方形,前部坍塌,后壁尚存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,左壁大龛和右壁三龛造像皆有损坏。第四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,左右壁均刻一佛二弟子,多已残损。
在今河南义马市东十四里石佛村。原有白鹿寺,武周圣历元年 (698) 改名鸿庆寺。石窟始凿于北魏,唐代续凿。现存六窟,五、六两窟没入土中。其中四窟半埋土中。第一窟平面近方形,有中心塔柱,柱上雕刻多已剥蚀。后壁浮雕降魔变图,东西两壁浮雕佛传故事。雕刻精致,为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。第二窟为正方形,圆顶。龛内坐佛等头手均有损坏。第三窟为正方形,前部坍塌,后壁尚存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,左壁大龛和右壁三龛造像皆有损坏。第四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,左右壁均刻一佛二弟子,多已残损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治所在聊城县(今山东聊城市东北二十五里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天宝元年 (742) 改博平郡,乾元元年(758) 复改博州,属河北道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聊
唐渤海国置,属桓州。治所当在今吉林集安市或朝鲜渭源境。辽废。
西汉置,属南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西南。东晋移治今湖北当阳市。隋属南郡。唐属荆州。北宋属荆门军。元属荆门州。明洪武初移治方城(今荆沙市荆州区西北万城),属荆门府。十年(1377)废。十三年(1380)
在今广东四会市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1肇庆府:百僚山“在四会县北五十里,山形高耸,旁有崇冈叠,四面拱峙若百僚然”。宋李积中诗“前朝千岁岭,后拥百僚山”。在广东省四会市西北
①在今河北故城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故城县:沙溪“一名南河。自(山东)武城县界流入,汇于县西之龙潭,又东北至(景)州境,注于千顷洼。春至则涸”。②闽江南源。在今福建省中部。上游九龙溪出武夷山,东流至
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三沙洪一带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太仓州崇明县“崇明旧城”条下记:北宋建中靖国初(1101)于姚刘沙岛西北涌出一沙,“以三次叠涨,因名三沙,亦谓之崇明沙。绍兴初,盗邵青聚党于崇明沙,将
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蓬州蓬池县: “取蓬水以为名。”
即今安徽涡阳县东北二十六里龙山乡。北齐置龙山县于此。
即今长江正源托托河。在青海西南部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: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“源出硇什达尔山东北三百余里锡津乌兰拖罗海山,东流四百五十余里入木鲁乌苏”。
在今陕西长安县西河池寨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昆明故渠 “上承昆明池东口,东径河池陂北,亦曰女观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