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沙镇

黄沙镇

即今安徽泾县东南六十里黄沙坑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武德六年 (623) 十一月甲申,“舒州总管张镇周等击辅公祏将陈当世于猷州之黄沙,大破之”。即此。


(1)古镇名。在今安徽省泾县东黄沙岭下。唐武德六年(623年)舒州总管张镇周败辅公祏将陈当世于黄沙,即此。后置为镇。(2)今镇名。(1)在河北省磁县南部。面积20.3平方千米。人口1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沙,人口3960。因当地岗坡平地多黄沙,故名。1957年建乡,1961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98年改镇。煤源丰富,采煤业发达。有煤矿、耐火材料等厂矿。有公路。古迹有宋元时代瓷窑遗址。(2)在江西省修水县东部、安溪水两岸。面积204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沙桥,人口3000。驻地旧有石桥,地多黄沙,因名黄沙桥。1949年属黄沙等乡。1958年设黄沙公社,1984年改乡,1995年改设黄沙桥镇。1995年汤桥乡并入后,改名黄沙镇。为县茶叶、油茶重点产区和重点林区,茶叶以质优著名。多水电站。有制茶、电线、胶合板、竹编、造纸、砖瓦等厂。修铜公路经此。(3)在湖南省宜章县西南部。面积101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沙圩,人口4000。以其地多黄沙而得名。1950年属黄沙区,1956年设乡,1958年改公社。1961年行政区域缩小成今境,1984年改乡,1995年改镇。产生姜、辣椒、甘蔗、花生,盛产油茶,为县内油茶重要产地。有建材厂、鞭炮厂、水电站等。临武县和广东省连州市邻近地区农副产品多在此集散。有公路与汝嘉公路相接。(4)在广东省东源县北部。面积57.6平方千米。人口1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沙圩,人口750。因原有黄沙村,村处黄沙河滩,泥沙呈黄色,故名。1948年属船塘乡,1958年属船塘公社。1978年析置黄沙公社,1983年设区,1986年建乡,1993年设镇。主产稻、花生、大豆,盛产李、板栗、柿、柑橘等水果,黄沙梨闻名,有公路经船塘、骆湖接205国道。(5)在四川省南溪县西部。面积37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沙,人口500。清初兴场。以河为名。1947年为黄沙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92年置镇。煤资源丰富。地属黄沙河、省属青龙嘴煤矿在境内。有采煤、土陶、农机、机修、粮油加工等厂。为农副产品集散地。川云公路中线、宜南公路经此。(6)在陕西省勉县东南部。面积12平方千米。人口1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沙街,人口8940。以河得名。《三国志·蜀志》:建兴十年(232年)“丞相亮休士劝农于黄沙,作流马木牛”,即此。《水经注》名黄沙屯。宋置仙流、铎水镇,清合为一镇,称黄沙镇。1949年设铎水乡,1965年改黄沙公社。1983年设乡,1984年复镇。产稻、小麦、玉米。有轴承、农机、造纸等厂。川陕汉阳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临駣聚

    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: 南阳郡冠军县有 “宛之临駣聚”。

  • 广安军

    北宋开宝二年(969)置,治所在渠江县(今四川广安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安、华蓥、岳池等市县地。南宋淳祐三年(1243)迁治今广安县东北大良乡,咸淳二年(1266)改为宁西军。北宋开宝二年(969年)

  • 卢灵关

    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一百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商州》:卢灵关“路通河南卢氏、灵宝二县。关之西有黄龛,旧传沙中有金;关之东有石室宏敞,名五仙窑”。

  • 洛交郡

    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鄜州置,治所在洛交县(今陕西富县)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鄜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以鄜州改置,治洛交县(今陕西富县)。辖境同鄜州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鄜州。

  • 强 (彊) 川口

    即羌水之口。在今甘肃东南西倾山南白龙江沿岸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: 景元四年 (263),邓艾伐蜀,遣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。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,“欣等追蹑于强川口,大战,维败走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

  • 正安县

    1913年改正安州置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正安县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在贵州省北部,北界重庆市。属遵义市。面积 2612 平方千米。人口约58.5万。辖11镇、8乡(含2民族乡)。县人民政府驻

  • 玄水

    又名元水。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北青龙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辽西郡肥如县:“玄水东入濡水。”《水经·濡水注》:玄水“出肥如县东北玄溪,西南流径其县东,东屈南转,西回径肥如县故城南,俗谓之肥如水。西南流右会卢

  • 四台站

    一名布拉克站。即今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四站镇。旧属肇州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肇州厅:“自茂兴站起……又东至布拉克。”民国汤尔和译《黑龙江》第3章肇州:有四台站(布拉克台)。

  • 大娑婆山

    亦名婆娑山。在今四川乐至县南。 《元和志》卷33普慈县:“婆娑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其山绵亘数百里。”有大、小婆娑山之分。《寰宇记》卷87乐至县:“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。”《方舆

  • 雾泽陂

    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南。《宋史·河渠志》:熙宁九年 (1076) 七月,“提辖修京城所,请引雾泽陂水至咸丰门,合京、索河,由京、索签入副堤河,下合惠民”。元祐元年 (1086),“诏: 斥祥符雾泽陂,募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