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鼻山
①在今四川仁寿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隆州: 鼎鼻山“在仁寿县南一里。其山隆起,又曰隆山,州盖以此得名”。
②亦名打鼻山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彭山县有鼎鼻山。《元和志》 卷32彭山县:鼎鼻山 “亦曰打鼻山,在县南十五里。宋谯纵据蜀,朱龄石伐之,命臧熹外出奇兵,谯纵遣将谯小苟引兵塞打鼻以御之,即此也。山形孤起,东临江水,昔周鼎沦于此水,或见其鼻,遂以名山”。
①在今四川仁寿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隆州: 鼎鼻山“在仁寿县南一里。其山隆起,又曰隆山,州盖以此得名”。
②亦名打鼻山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彭山县有鼎鼻山。《元和志》 卷32彭山县:鼎鼻山 “亦曰打鼻山,在县南十五里。宋谯纵据蜀,朱龄石伐之,命臧熹外出奇兵,谯纵遣将谯小苟引兵塞打鼻以御之,即此也。山形孤起,东临江水,昔周鼎沦于此水,或见其鼻,遂以名山”。
即今四川泸县东南长江南岸弥陀镇。清嘉庆 《泸州志》 卷2: 弥陀岩场在 “州东四十里”。以江边石岩上石刻 “阿弥陀佛” 字得名。
即今湖南道县西南午田乡。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二》:午田营“在道州西南。设把总戍守”。
即今河北平乡县西十四里油召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 卷51平乡县图: 东北有油召村。
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东南十五里,即菟头山。《晋书·慕容德载记》: 慕容德 “北登社首山,东望鼎足”。即此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5青州府临淄县“牛山” 条下: “其相接者曰菟头山,一名驼头山,又名鼎足山。
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3富平县: 迤山 “孔氏谓之靡迤。昔周东迁,以岐丰之地赐秦襄,遂有周畿内八百里,东至迤山,是也”。
南朝梁置,属西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。梁废。
即今广东揭东县治曲溪镇。旧属揭阳县,1991年于此置揭东县。
北魏太和中置,治所在安德县(今山东平原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、陵县、平原等市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北魏太和中置,治安德县(今山东陵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平原、陵县、德州等县市。寻并入
即今陕西淳化县治。本汉梨园,后为寨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乾宁二年 (895),“遣李存信、李存审会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园寨,擒其将王令陶等,献于行在”。后改为梨园镇。即今陕西省淳化县。《资治通鉴》
亦作赵鄣。在今山西高平市西。《史记· 白起王翦列传》: 秦昭王四十七年 (前260),秦将王龁 “陷赵军,取二鄣四尉”。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: “赵鄣故城一名都尉城,今名赵东城,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