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鼻山
①在今四川仁寿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隆州: 鼎鼻山“在仁寿县南一里。其山隆起,又曰隆山,州盖以此得名”。
②亦名打鼻山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彭山县有鼎鼻山。《元和志》 卷32彭山县:鼎鼻山 “亦曰打鼻山,在县南十五里。宋谯纵据蜀,朱龄石伐之,命臧熹外出奇兵,谯纵遣将谯小苟引兵塞打鼻以御之,即此也。山形孤起,东临江水,昔周鼎沦于此水,或见其鼻,遂以名山”。
①在今四川仁寿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隆州: 鼎鼻山“在仁寿县南一里。其山隆起,又曰隆山,州盖以此得名”。
②亦名打鼻山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彭山县有鼎鼻山。《元和志》 卷32彭山县:鼎鼻山 “亦曰打鼻山,在县南十五里。宋谯纵据蜀,朱龄石伐之,命臧熹外出奇兵,谯纵遣将谯小苟引兵塞打鼻以御之,即此也。山形孤起,东临江水,昔周鼎沦于此水,或见其鼻,遂以名山”。
唐置,属云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南境。景龙二年 (708) 废入大牢县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澂江路。治所在今云南江川县东北二十六里龙街。二十年(1283)降为县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置,治今云南省江川县龙街村。属澂江路。二十年降为县。
亦作旺苍坝。即今四川旺苍县。1941年于此设旺苍设治局,1945年改为旺苍县。
即今贵州望谟县东桑郎镇。清爱必达 《黔南识略》 卷3定番州: “由罗斛之桑郎八达,可通贞丰、归化之王母、者香。”
即今河北永年县(临洺关)东北五十里正西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1永年县图:西北有正西村。
即今广西崇左县南江州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5江州: 绿眉水 “在州治南。流入左江”。
即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北牛鼻河(武阳江)。《元和志》 卷37融州武阳县: “武阳溪水,在县东一十里。” 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柳州府罗城县:“北有武阳江,下流合于融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罗城县
又作土拉河、脱喇河。在清外蒙古土谢图汗部境。即今蒙古国中央省西北的图拉河,北流至色楞格省,入鄂尔浑河。《清一统志·喀尔喀》: 土拉河“发源于敖嫩河源西北百里许,忒勒尔几岭之西。……入鄂尔坤河”。即“土
在今湖北广水市北一百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应山县“花山”条下:仰山洼“四高中坦,中有平田二百亩”。
即今河南淇县之沦河。《水经·清水注》:“清水又东与仓水合,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,谷有仓玉珉石,故名焉。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,又东南复出,俗谓之雹水。东南历坶野。……又东南入于清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