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书

中书

① “中书省”或“中书门下”简称。②三国吴“中书典校”简称。掌察诸官府、州郡文书,擿微求瑕,权力颇重。③南北朝为中书省官员省称,多指中书侍郎、中书舍人。明朝指内阁及中书科所置“中书舍人”。④ 官名。清朝于内阁设中书百二十四人,其中满洲员七十,蒙古员十六,汉军员八,汉人员三十,均为正七品,分别于内阁各房处任事,掌撰拟、缮写、记档、翻译等事。例由贴写中书、笔帖式等考试除授,亦有新进士分部以中书用,到阁行走者。中书科设中书六人,其中满洲员二人、汉员四人,并从七品,掌缮书诰敕。宣统三年(1911)改官制后废。


1、中书谒者令或中谒者令的简称。官名,为中书谒者令或中谒者令的简称,武帝始置,掌图书秘记章奏等事。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(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)。《晋书·职官志·列曹尚书》:“及武帝游宴后庭,始用宦者主中书,以司马迁为之,中间遂罢其官,以为中书之职……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。”《后汉书·侯霸传》:“族父渊,以宦者有辩才,任职元帝时,佐石显等领中书,号曰大常侍。”

2、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省的简称。中书省,官署名,魏晋始置,掌国家机密、出纳帝命、会记时事、典作文章。南朝宋齐梁陈皆置,梁代中书省掌出纳帝命,北齐掌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。隋称内史省。唐代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,总判省事;侍郎为副。宋代与唐同,掌佐天子议大政、传宣帝命。元代废三省制,中书省为最高国务机关,掌领百官,会决庶务。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,皆正一品,掌“统六官,率百司”;平章政事四员,“从一品,掌机务,贰丞相。”明初置中书省,后废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三·中书省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上、中、下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中书省》、《宋史·职官一·中书省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一·中书令》。中书门下省,宋置,又分内外二省,内省设于禁中朝堂之西,为宰相治事之所。外省设于宫禁之外,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地方。外省又称后省。

3、中书典校的省称。三国吴置,掌察官府州郡文书。

4、中书省官吏的省称。南北朝时多指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,明朝指中书舍人。

5、官名,清朝在内阁设中书一百二十四人,满族七十人,蒙古族十六人,汉军八人,汉族三十人,分别在内阁诸房处任职,掌撰拟、缮写、记档、翻译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畿

    政区名。商和西周时期由王直辖的区域。商代的王畿叫做商或中商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周既灭殷,分其畿内为三国,《诗》邺、鄘、卫是也。”

  • 资德大夫

    文散官名。明置文官正二品。加授。官名。金代文阶官正三品上称资德大夫,元代为正二品上,明代为正二品加授之阶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·文官九品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七·文散官》、《明史·职官一·吏部》。

  • 军市候

    官名。三国魏置。军队出征,屯驻一地时,则立军市,与民贸易,以给军需,置此以掌其事。官名,三国魏置,掌军市。军队出征、屯驻时则置军市,与民贸易,以供军需,军候掌其事。

  • 长随

    官名。明洪武二十八年 (1395) 始置,各监均置,正六品,后渐为次等宦官,受役于有权势的太监。隶司礼监。平日看守六科廊、报水、巡街、礼仪房。夜间奉命寻查火警, 齎送大臣赏赐, 收接表笺礼物等,均为差

  • 御营使

    使职名。唐昭宗天祐元年(904)东迁洛阳,以扈卫兵士为御营,朱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,提举御营一行事务。南宋高宗建炎元年(1127)亦置,以中书侍郎黄潜善兼充,以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兼副使,旋以尚书右

  • 堂官

    明清对各衙署长官通称,意为堂上之官。如各部尚书、侍郎即为各该部堂官。其他各院、司、寺长官同。又府、县衙门的知府、知县亦称堂官,故有府正堂、县正堂之称谓。明清时中央各衙门的长官。如管部的大学士,各部的尚

  • 怀恩军

    禁军名。后周置,《五代会要·京城诸军》记后周广顺二年(公元952年)十二月,“以新收复秦、凤州所擒获川军,署为怀恩军。”

  • 鲜卑都督

    官名。西晋置。《晋书·慕容廆载记》:“(慕容廆) 乃遣使来降,(晋武) 帝嘉之,拜为鲜卑都督。”

  • 驻泊都监

    武官名。宋置,见“都监”。

  • 都统军

    见“统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