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大夫

中大夫

①爵名。春秋始置。晋、齐等国分大夫爵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为其中第二等。郑国置称 “亚大夫”。战国魏沿置。②官名。秦、汉时置,为皇帝侍从官员,属郎中令,秩比二千石。掌论议,侍从皇帝左右,无定员,多至数十人。汉武帝太初元年 (前104) 更名光禄大夫。三国吴沿置。③王国官。汉朝置,多以文学之士充任,掌奉使京城及诸国之事。两晋南朝沿置,晋置六人,九品,南朝宋、梁均置,品秩同晋。北朝亦置,北魏为从八品下或从九品上,孝文帝改革,遂罢。北齐同于北魏。①官名。北魏置为职事官员,如典命中大夫等,各有分职,从三品上。后罢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行周礼,建六官,天官、地官等六府皆置。北周沿置,为六府所辖诸司长官。武帝建德二年 (573) 罢,宣帝复置。正五命。依其职掌不同,有吏部中大夫、民部中大夫等。十六国后赵、后秦均置。⑤散官名。唐朝置为从四品下文散官。诸王嫡子封郡王者,由此叙阶。宋初沿唐制,置为文散官,从四品下。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后,改置为正五品寄禄官,以取代旧寄禄官秘书监。金朝置为从四品中文散官,元朝置,改从三品,宣授。明朝为文散官,从三品,升授。


1、官名,俸比二千石,掌论议。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,王莽又更名为司中(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和《汉书·王莽传》)。《汉书·张耳陈馀传》:“中大夫泄公曰:臣素知之。”《汉书·吴王刘濞传》:“(吴王刘濞)闻胶西王勇,好兵,诸侯皆畏惮之,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口说胶西王。”

春秋时晋国置,掌参谋议论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及将立奚齐,既与中大夫成谋。”战国时魏置,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(范雎)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。”秦置中大夫,汉因之,掌顾问应对议论,无固定职事,俸比二千石,为皇帝的侍从官,无定员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。汉朝诸王国也置,多以文学之士充任,掌奉命出使京城及诸王国。《后汉书·光武十王列传·东平宪王苍》:“以骠骑长史为东平太傅,掾为中大夫,令史为王家郎。”三国时吴置。两晋置,六品。南朝宋梁也置。北魏置,从三品上。西魏六府置,北周沿置,为六府所辖各司长官。唐置,从四品下,为文散官。宋初沿唐制,后改为正五品寄禄官。金为从四品中文散官,元改为从三品,宣授;明为从三品,升授。详历代官志。

2、爵名,春秋时始置,晋、齐诸国分大夫爵为上中下三级;战国时魏沿置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故晋国之法,上大夫二舆二乘,中大夫二舆一乘,下大夫专乘,此明等级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管榷司

    官署名。清末置,属度支部。管榷掌各省盐法,盐课奏销,稽核引务,盘查运库道库,盐属各官交代,兼管茶引茶课、土药等税务及筹议专卖各项事务。设郎中三人,员外郎、主事各四人。司内分置奉直东科、滇南北科、浙闽粤

  • 赤县

    唐朝指县治设在京城的各县,西京以长安、万年等为赤县,东京以河南、洛阳等为赤县,北京以太原、晋阳等为赤县。金、元二朝以首都所在地设置的县称赤县,即大兴、宛平二县。金赤县秩从六品,元赤县秩正六品。1、“赤

  • 司虞郎中

    官名。即虞部郎中,唐玄宗天宝十一载(752)改,肃宗至德二载(757)复名虞部郎中。官名。唐天宝十一载(公元752年)改虞部郎中为司虞郎中,虞部员外郎为司虞员外郎。至德二载(公元757年)复旧。

  • 冬卿

    ①工部长官别称。因《周礼》以冬官司空掌工程,故名。参见“冬官”。② 南朝梁光禄、鸿胪、太舟三卿的合称。③ 明初四辅官之一,即“冬官”。参见“四辅”。因为周朝冬官司空掌管工程制造,后世便称工部长官为冬卿

  • 见“圉人”。监狱名。商代设置,见于甲骨卜辞。圉的分布,在内地与边塞地区均有,被囚禁者既有战争的俘虏,也有本族的奴隶。

  • 太士

    官名。又称“大士”。详“大士”。官名。春秋时卫国设置,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有“士荣为太士”的记载,杜预注:“太士,治狱官也。”

  • 提刑转运司

    见“按察司”。

  • 太医校尉

    宫廷医官名。晋朝置,银印青绶,地位高于太医令。别有 “殿中太医校尉”。见《宋书·礼志五》。

  • 详定所

    官署名。即详定官制所。北宋神宗元丰三年 (1080) 置,掌详定改革官制事宜,设详定官制以两制兼,检讨文字以他官兼。先后制定了以阶易官的《寄禄新格》,封爵食邑之法,行守试之法,又书行移法,制授、敕授、

  • 司膳员外郎

    官名。即膳部员外郎,唐高宗龙朔二年 (662) 改,咸亨元年 (670) 复,玄宗天宝十一载 (752) 改,肃宗至德二载 (757) 复名膳部员外郎。